廣州 將文物保護工程拓展為城市文化工程
“廣州地處珠江入??冢相彺蠛?,北通中原,憑借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先秦時期就已形成的海洋文化傳統,從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之初,就是其東端的重要節點。”
8日,站在一張古代廣州地圖前,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陸志強娓娓介紹廣州的地理位置、海洋文化、歷史遺存以及文物保護管理。
唐代古航線:“廣州通海夷道”全長1.4萬公里
“大量的歷史文獻和考古遺存證明,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城市,2000年來未曾中斷。”陸志強說,考古發現的廣州秦代造船遺址以及當時墓葬出土的船模和器物都顯示,廣州人在秦代時期就可以建造出海船只,進行海外貿易。
到隋唐時期,唐代政府在廣州設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又設“蕃坊司”管理在廣州居住的數十萬外國人。“當時的人們還開辟了一條超過14000公里的海上航線,途經30多個國家,史稱‘廣州通海夷道’。”此后,廣州海洋貿易一直保持繁榮,直到清末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廣州仍有“廣州十三行”聞名于世。
六處代表性遺存:均成為重要歷史文化景觀
悠久的海上交通貿易史不僅讓廣州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港口城市,所留下的豐富歷史遺存也成為廣州寶貴的歷史文化財富。在這些遺存里,最具代表性的有六處,即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懷圣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明清古碼頭遺址。
其中,作為中國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官方祭海神廟,南海神廟內現存的30余方歷代石碑中,唐代詩人韓愈所撰的《南海神廣利王廟碑》首次提到“海事”一詞。
“如今,六處史跡點均已成為廣州重要的歷史文化景觀,不同程度對外開放展示。”陸志強說。
多措并舉:守護“海絲”文化遺產
除了打造重要歷史文化景觀以加強展示文物以外,近年來,廣州還扎實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的保護和利用工作。
陸志強介紹說,《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規定》于今年2月1日起實施。該規定與已經實施的《廣州市文物保護規定》和《廣州市歷史文化形成保護條例》一起,為“海絲”史跡保駕護航。
此外,廣州還編輯出版了包含考古遺存、地面史跡和文獻輯要三卷的《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編制專項保護規劃文本,并全面開展文物修繕和周邊環境整治工程,“從專一的文物保護工程轉變為推動城市發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廣州‘海絲’史跡在助力社會效益和城市形象的作用日漸提升。”陸志強表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