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高燕妮指著《“刺桐僑厝”保護利用系列專題報道》對父親、印尼雅加達南安同鄉聯誼會總主席高景源說,老家的房子與報道中的僑厝是一樣的規制,一樣的閩南“皇宮起”古大厝。(融媒體記者黃耿煌 攝)
泉州網4月3日訊(融媒體記者 黃耿煌 孫燦芬 通訊員 洪韋陽)“這項行動為僑二代、僑三代守護住在家鄉的根,讓華僑華人感受到家鄉一以貫之的重視關懷,也以具象化的牽掛思念,吸引我們常回來看看。”第二屆“海絲”僑商投資貿易大會暨泉州市內外貿高質量發展大會2日開幕。其間,一本名為《“刺桐僑厝”保護利用系列專題報道》的成果畫冊,讓與會僑商詳細了解正在大力推進的泉州市“刺桐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也引發他們對家鄉的動情表達。
保護“刺桐僑厝” 筑牢僑鄉“根與魂”
為筑牢僑鄉“根與魂”,我市自2023年起實施“刺桐僑厝”保護利用三年專項行動,對華僑建筑進行系統性、整體性摸底調查和保護利用;2024年,出臺全國首部專門保護華僑歷史遺存的地方性法規《泉州市華僑歷史遺存保護條例》。泉州市住建局和泉州晚報社聯合策劃推出“刺桐僑厝”保護利用系列專題報道,與市級傳統建筑名匠等一道,探訪華僑建筑之美,關注保護利用華僑建筑的舉措成效,以及僑筑新韻的多元演繹,被中國僑網、福建僑報等轉載,在海內外獲得廣泛關注和共同重視。此次會議材料中的成果畫冊,就是這一系列報道的集納呈現。
祖輩的祖宅 后輩的牽掛
“我在晉江陳埭鎮涵口村大鄉自然村的祖屋,已經有一兩百年歷史,也被修繕保護起來,開辟為僑史館。這不僅讓家鄉孩子了解華僑的奮斗事跡,也讓海外青年僑胞對家鄉更有感情,有了更多的牽掛和自豪。”波蘭福建商會理事長、波蘭福建同鄉會會長、波蘭新達中國商品批發城董事長陳銘坤說。
中國香港統一促進總會理事、香港福建社團聯會總會青年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李加欣告訴記者,自己的叔公李昭進是菲律賓和美國的華僑工商巨子,累計捐資3400多萬元支持家鄉石圳村建設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作為后代親屬,我對此非常自豪。修繕、保留好老一輩僑胞的貢獻、建筑,對我這樣的新一代僑胞是個巨大的鼓舞,我自己也經常組織僑胞青年團回福建交流研學,以僑引僑。”
馬達加斯加華商總會會長、法國福建商會會長、天球集團董事長蔡國偉同樣認為,祖輩的老宅,是后輩回憶與思念的所在。泉州的做法,讓新一代僑胞回鄉時能看到爺爺奶奶等祖輩留下來的房子被修繕保護起來,記憶的碎片就能被拼合、疊加、喚醒起來,無論是認祖歸宗,還是投資家鄉,都更有驅動力。
印尼雅加達南安同鄉聯誼會總主席高景源對保護利用華僑建筑的重要性,有切身體會。20世紀30年代,高景源的爺爺帶著兄弟們的囑托和資金,從印尼回鄉在南安碼頭鎮宮占村高洋自然村建起一幢五開間三落雙櫸頭雙護厝的閩南古大厝。到80年代,高景源也寄錢回來修繕加固,后又在古厝倒塌的第三落建起三層新房。有古厝牽掛和新房住處,每年清明時節,家族成員都從海外回鄉祭祖掃墓。族人們對家鄉感情深厚,近年來仍捐資修建新高洋大橋等公益事業。高景源的女兒高燕妮作為聯誼會青年組組長,多次組織帶領印尼華裔青少年回鄉參加“尋根之旅”夏令營、冬令營。此次大會,祖孫三代一同返鄉參加。“房子在,根還在,思念就會在。”高燕妮說,保護僑厝讓僑胞青年回鄉參觀、尋根有了實物依托,了解到祖輩的生活環境,對家鄉的感情更為具體。
挖掘僑文化 講好僑故事
為充分挖掘僑文化,講好僑故事,近年來,泉州市委統戰部、宣傳部與泉州晚報社持續合作開展《番客樓里的僑心》專題報道,圍繞“僑+歷史建筑保護”“僑+精品游覽路線”“僑+特色產業發展”等特色主題,開展重要華僑文化調查和報道工作,已推出數十期專題報道。此前,泉州市住建局還與泉州晚報社聯合舉辦“刺桐僑厝 時光記憶”短視頻創作大賽、閩南傳統建筑展示中心小小講解員征選等活動,發動社會各界共同深度挖掘建筑里的僑故事,凝聚保護共識。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