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老年活動中心“桑榆情”志愿服務隊中,活躍著一群可愛的老人。他們常年發揮余熱參加志愿服務,積極融入中心項目興趣團隊的管理,參與社區服務、文明創建活動,書寫新時代老年人別樣退休生活。
在這當中,86歲的薛德興和85歲的陳霞倫夫婦尤為亮眼,兩人自2002年中心成立以來便來到中心活動并開始志愿服務,至今已有22個年頭。隨著時間的流逝,夫婦倆年事已高,便開始物色“接班人”。熱情主動的唐興如和李玲夫婦進入了他們的視線,“培養”了三年后這對“熱心的、有奉獻精神的”六旬夫婦成功接力志愿服務。
老同志管理老同志,包括現場日常管理、競技指導和賽程規劃等。
八旬的薛德興(右二)和陳霞倫(右一)夫婦將服務的接力棒傳給六旬的唐興如(左二)和李玲(左一)夫婦
跟老伴到中心活動 在志愿服務中找到樂趣
“成立‘桑榆情’志愿服務隊,是為了在發揮老年人的經驗優勢和威望優勢的同時,引導老年人保持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讓老同志在‘老有所樂’的同時,實現‘老有所為’。”市老年活動中心負責人道出了創建“桑榆情”志愿服務隊的初衷。
2002年左右,薛德興夫婦剛退休不久,他們為人熱情,做事認真負責。兩人對臺球和競技麻將都比較在行,很自然地就成為首批志愿服務隊員。
“我老婆比我早退休,去活動中心學會了競技麻將、臺球,生活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我退休后,開始跟著她一起到中心活動,除了競技麻將和臺球,我還學會了地擲球。有了興趣愛好,生活就變得更加充實,我也在參與興趣團隊的建設服務中找到樂趣。”今年86歲的薛德興和老伴陳霞倫自2002年到活動中心以來便開始志愿服務,在團隊中有多種身份。他既是團隊負責人、運動員、裁判員,也是場館秩序的勸導員。
在日常活動中,他們作為運動員和老年朋友們一起練習;在比賽時他們則是裁判員,負責現場裁判、打分;在團隊管理時,他們又是勸導員,對在活動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耐心勸導,積極引導,實現了老年人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每天上下午的上班、下班,也很忙。”薛德興表示,“雖然很忙,但并不覺得累,每天都過得很有意義。”斯文的他哈哈地笑起來。
骨干志愿服務者 常年活躍在“前線”
老薛和老陳作為“桑榆情”老年志愿服務隊的骨干,也是老黨員。這對八旬夫妻總是對中心工作人員說:“雖然我們年紀大了,但是我們的身體素質還不錯,只要需要我們,我們就隨時準備著。”
于是,在愛國衛生月活動中、學雷鋒紀念日志愿服務里、抗擊疫情的一線上,總能在中心“桑榆情”老年志愿服務團隊看到他們活躍的背影。猶記得在疫情防控期間,他們總是最早到中心配合工作人員做好場館秩序管理,宣傳疫情防護知識;他們總是熱心地告訴身邊的老同志要增強疫情期的自我防護意識,自覺做好防護。“我們是黨員,這是我們該有的擔當。”這是老薛老陳夫妻倆對年輕一輩的“言傳身教”,他們以實際行動為文明創建增添正能量。
志愿服務不中斷物色“新人”來接棒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薛夫婦擔心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與中心溝通后開始物色“接班人”。65歲的李玲和68歲的唐興如夫婦倆2013年開始到活動中心學打臺球。薛德興發現兩口子非常熱心,常常主動幫忙干活,便開始有意“栽培”。
“那會我也不知道他是在培養我,就覺得自己那會兒剛退休還年輕,能多做點就多做點,他們就從裁判到制定計劃一點點教我們,有種退休后再學習的感覺,還不錯。”李玲說,“志愿服務是持續性的,最能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創建成效,他們不會落后,也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同志加入志愿服務隊中,讓志愿服務永遠后繼有人。”
時間有限,奉獻不止。“桑榆情”老年志愿服務隊不僅傳遞了無私奉獻的志愿精神,更是老同志“老而不休”擔當作為的人生態度。堅守著心中的這份信念,弘揚社會正能量,講好中國故事,他們身老心不老!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