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以來,安溪縣官橋鎮認真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市委、縣委部署要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下,把生態資源視為最寶貴的資源,把生態優勢視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從在全省率先實現石材全行業退出、推進崩崗綜合治理,到大手筆謀劃建設弘橋智谷電商產業園、湖里園、思明園等現代化工業園區,再到如火如荼建設美麗鄉村……官橋鎮以不破不立的勇氣和擔當,堅持“騰籠換鳥”“綠色發展”,實現了由“點石成金”到“退石引金”的華麗轉身,再次匯聚起發展優勢與發展動力。
鐵峰山下,昔日廢廠變身工業園區
鐵峰山矗立于官橋鎮東部,因其豐富的紅花崗巖資源,成為官橋人的“聚寶盆”。鼎盛時期,官橋鎮共有400多家石材加工廠,年產值10多億元;八成人口從事石材生意,支撐著全鎮財政“半壁江山”。
然而,高速發展的代價是官橋鎮生態環境的破壞。彼時的官橋,隨處可見“散亂污”的石材加工廠,切割石塊的噪聲日夜不停,粉塵漫天;作為晉江的一條支流,藍溪變成了“牛奶溪”,流域環境迅速惡化。石材退出、礦山復綠迫在眉睫。
為保護好綠水青山,官橋鎮堅持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2011年,官橋鎮以壯士斷腕的決心與魄力,成功推動石材行業退出轉型,轄區內392家石材企業和29家花崗巖礦山全部關停。在此基礎上,按照“宜耕則耕、宜建則建、宜林則林、宜景則景”的技術路線,官橋鎮著手開展礦山生態恢復治理工作。昔日的漫天粉塵化身工業新區、“牛奶溪”煥新顏,鐵峰山已成為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示范工程。
循著高新高端的開發定位,按照山上復綠、山下建廠的思路,官橋鎮以山腳下石材廠廢棄土地開發再利用為突破口,“以退為進”激發土地資源新動能,規劃建設弘橋智谷電商園,目前已入駐企業116家,年交易額近1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000多個。與廈門攜手打造“飛地經濟”模式,開辟出思明園、湖里園,承接廈門產業轉移,2022年總產值達11.3億元,實現產業稅收2700萬元。引進南方食品園項目,全面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45余億元。
如今的官橋,將“崩崗區”變成了“聚寶盆”,生態環境治理得力,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為招商引資再發展創造了更優越的環境條件。隨著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選擇進駐官橋,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正向未來伸展。
田間地頭,撂荒地變身“致富田”
走進安溪縣官橋鎮駟嶺村肉絲瓜基地,一株株絲瓜藤爬上竹架向四周蔓延,藤上開著黃色的花十分惹眼,一根根翠綠的肉絲瓜從枝蔓上垂下,高大又飽滿。農戶們正在忙著采摘、打包、裝車,一片繁忙。
“以前土地薄、產量不高,這塊地一直荒廢著養雞放牛。”看著眼前豐收的景象,農戶們一邊采摘一邊感嘆,只要轉變一下思路,荒地也能變成“金窩窩”。
今年來,駟嶺村在抓好土地整治、促進撂荒地復耕的工作中,圍繞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通過探索和實行“村+農戶+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引進安溪縣恒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模化種植肉絲瓜120余畝,預計總產值約48萬元,在讓荒地“活”起來的同時,也為鄉村產業發展、村民增收致富注入了新活力。這種合作模式受到村民的普遍歡迎。
駟嶺村的“撂荒地”變成了“致富田”,是官橋鎮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該鎮累計流轉土地1200余畝,實現村集體增收55萬元,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戶流轉撂荒耕地增收、農業產業振興的蓬勃發展新路子。
街頭小巷,“臟亂差”蝶變“高顏值”
迎著徐徐微風,漫步在官橋鎮藍溪河畔,只見河水清澈,岸上綠樹成蔭,步道干凈整潔,一幅“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生動畫面初步呈現,一改昔日雜草叢生、垃圾滿地的景象,生動詮釋著官橋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高質量推進生態建設的喜人變化。
“現在河岸邊環境特別好,我們經常早上下午過來散步,很舒適。”在綠道散步的居民談及現在的環境變化,由衷豎起了大拇指。河濱綠道已成為群眾親水游憩的開敞式公園,這是官橋鎮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官橋鎮深推堤防運行“物業化+專業化”管護機制,開展河道清淤、河岸綠化亮化、微景觀創建等流域治理提升工程,水流域整治工作成效明顯。此外,官橋鎮重點抓好農村垃圾、污水管網改造和村容村貌治理提升,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大整治,在常態化開展環衛工作的同時,設置“紅黑榜”考評,環衛治理成效顯著;嚴厲打擊“兩違”現象,維持良好的依法用地秩序和發展空間,更好地保護農村耕地;多個村建成村級公園、微景觀,各村靚麗的主題墻繪也為鄉村和諧添彩。
“每次回到村里,都能看到不一樣的變化。環境更整潔了,居住更舒心了。”環境的改善,村民的感受最深刻,官郁村陳先生說,近年來,村里很多人外出經商和生活,現在環境越來越好了,返鄉創業將是他們下一步的計劃。
當前,安溪縣官橋鎮也在積極探索和對接文旅項目,謀劃新的增長點,全力推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們將在全力推進鄉村振興、提升城鎮品質、提高群眾滿意度上邁出更大步伐,實現更大作為,讓官橋鎮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地方。”官橋鎮黨委書記陳生來表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