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是聯合國認定的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也是當代中國唯一的海絲“先行區”。正是這兩個無可取代的“海絲”元素,讓央視春晚東會場鎖定泉州。
先行區建設,有開放包容的政策支持。被中央賦予“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定位的福建,在《福建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方案》中,明確支持泉州建設21世紀海絲先行區。
海絲泉州,有各項促進經貿往來的舉措。今年以來,我市加快海絲經貿平臺建設,推動泉州綜合保稅區、晉江陸地港、泉州購跨境電商平臺等建設;推動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主動復制推廣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加快實行“單一窗口”和“三互”大通關;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到海外設立工業園區、開展收購、兼并等各項活動。
雙管齊下,成效顯著。近年來,我市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積極推動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在經貿、文化等多領域、全方位的互動交流。今年1—8月,我市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貿易總額達到82.2億美元。
可以預見的未來,用好地緣、人緣、歷史文化及對外開放、產業發展等優勢,實行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泉州將在互聯互通、經貿合作、體制創新、人文交流等領域有更大作為。
故事一
掘金海絲沿線 企業二次發展
在柬埔寨擁有35條現代化生產線,2200多名工人,年產值達到3500萬美元,帶動國內原輔材料年出口2500萬美元以上,成為我省在柬埔寨投資的規模最大的服裝生產企業——這樣的成就,是2012年嘗試“走出去”投資開廠的福建峰億輕紡有限公司董事長潘勝泉,從未想過的。
潘勝泉樂于分享“走出去”的經驗。他說,并非每個企業都適合出國投資,他當年的選擇,除了看到柬埔寨有利的關稅政策和相對低廉的勞動力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企業在國內擁有織布、繡花、服裝生產在內的自主產業鏈,有穩定的大客戶,雄厚的資金以及良好的管控團隊。“這些先決條件,讓我能夠在國外先生存,后發展。”
“許多人都來找我取經,其實這條路并非我走出來的,我只是向咱們的老祖宗學習,追尋他們曾經走過的海上絲路,漂洋過海與海絲沿線國家建立貿易往來罷了。”潘勝泉說,重走海上絲路,讓他的企業獲益良多。
和峰億輕紡一樣,天虹紡織集團在越南設立了工業園區。得益于我市推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舉措,這些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通過“走出去”,實現了帶動出口與國內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發展,成為我市民營企業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示范樣板。
故事二
農業跨國合作 實現“引糧入閩”
相較于工業品出口,華昌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糧食城董事長林書育則在老撾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項目:農業。中國糧食城與老撾將合作投資2000萬美元建設現代綠色千畝農業種植、加工、跨境農產品銷售,共同設立糧食銷售、加工基地,并將老撾的大米等運到國內銷售,還計劃與柬埔寨、老撾開展60億元的商品互換交易項目。
老撾的土壤品質好,屬于農業地區,土地多,人口相對較少。“農業生產在老撾欠發達,勞動生產要素比我們落后,我們帶過去的技術可以促進農業增收。”林書育介紹說,在國內,進口大宗農產品,玉米、小麥、大米這三個品種都需要配額。有生產基地之后,中國糧食城就可以申請到相應的國家配額,這樣等于“引糧入閩”。泉州很多食品企業需要農產品原料,能夠幫助企業購買到廉價的原料,也是為泉州的食品產業鏈作貢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