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段正澄:
湖北武漢人,1934年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制造裝備數字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
曾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5項,二等獎4項。
參與《中國制造2025》討論。
談國內制造業現狀
規模世界第一 但“大而不強”
“我國的制造業規模連續五年居世界第一,但仍‘大而不強’。”談及國內制造業發展現狀,段正澄一針見血。
段正澄說,“不強”的具體表現為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仍低水平運轉。相形之下,發達國家創新驅動有力,在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增材制造(3D打印)等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與此同時,三大方面的變革不可忽視——
第一,基于信息物理系統的智能裝備、智能工廠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領制造方式變革;
第二,產品網絡眾包、協同設計、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全生命周期管理、電子商務等,正在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
第三,可穿戴智能產品、智能家電、智能汽車等智能終端產品,不斷拓展制造業新領域。
“綜上,我們國家的制造業水平與發達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段正澄說,這是必須認清的現實。
談制造業發展未來
“中國制造2025”引領制造強國夢
當互聯網時代席卷全球,段正澄說,包括互聯網、信息等技術的發展,中國制造業迎來加快發展的機遇,對制造業泉州而言同樣如此。
“因應新形勢,‘中國制造2025’正是國家力爭‘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戰略部署中的第一步。”段正澄指出,按照這一部署,到2025年,我國基本實現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制造技術要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實現高層次的技術升級和轉型。
最終,通過實施“中國制造2025”,國內制造業將出現四大轉變:
——創新驅動,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
——質量為先,由低成本競爭向質量、效益競爭轉變;
——綠色發展,由資源消耗大、排放多向綠色制造轉變;
——結構優化,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談制造業根本性變革
將從大批量生產到大批量定制化生產
段正澄特別還提到,眼下,制造業發展階段已從數字化、網絡化逐漸發展進入智能化。所以,正如“中國制造2025”所定位,智能制造將是中國制造未來的主攻方向。通過智能制造,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提升,污染排放水平降低,產品質量提高,更重要的是個性化定制的生產能力也將大幅提升。
在段正澄看來,從大批量生產,到大批量定制化生產的里程碑式變革,正是未來整個制造業系統將迎來的根本性變革。“未來的制造業,不是我生產什么,你購買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生產什么。”段正澄說,這簡短話語表達的題中之意,就是德國正在大力推進的工業4.0。
智能制造的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當然也相對滯后,但段正澄在報告中舉例說,盡管如此,大可不必妄自菲薄。經過國內部分科研課題組與相關工廠、科研院所共同研發,包括大型螺旋槳加工切削力自適應控制、精度閉環控制的數控曲軸高速磨床、激光切割焦點位置自適應控制等在內,一系列“泛”智能化功能數控裝備的技術水平已走在世界前列。
談泉州印象
文化名城和制造大市引人入“勝”
出生于1934年的段正澄院士,已是耄耋之年。心態十分年輕的他在講座上戲謔地自稱“我是80后”。
翻看履歷,這位“80后”可不簡單——長期活躍在先進裝備創新研發的第一線,致力于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機械加工自動生產線、數字化加工裝備、數字化放療裝備的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技術研發,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創新成果。不僅如此,他還為國家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院士就是他的學生之一。
講座伊始,段正澄院士還談及自己的泉州印象——“泉州不僅是我們國家的歷史文化名城,也可以說是世界范圍的歷史文化名城。”他這樣褒譽。而就自己的專業范圍,他表示,制造業有良好基礎的泉州,是“中國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樣板和實踐范例。這些都吸引他來到這里,對泉州制造產業和制造企業做一次實地的探訪,相信將為自己的研究帶來助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