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二三区免费视频_99视频免费看_www网站在线观看_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我_欧美成人理论片乱_久草美女视频




您所在位置: 首頁 »時政要聞»正文

市長康濤在十五屆人大第七次會議上做的政府工作報告

http://www.njaxxm.com【泉州經濟網】2016-01-28

2015年工作任務的完成,標志著“十二五”規劃基本實現。過去五年,我們緊緊把握中央和省里支持泉州發展的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市委“三大戰略”,全力推動科學發展跨越發展,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邁上新臺階。

這五年,泉州的經濟更具規模、更具實力。2015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6138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03億元、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80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3406億元,分別比2010年增長71%、104%、101%和182%,經濟總量連續17年位居全省首位,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7.2萬元。形成紡織服裝、鞋業、石化、裝備制造、建筑建材五大千億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620億元,占地區生產總值10.1%。

這五年,泉州的改革更顯深度、更顯廣度。國家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改革、民營經濟綜合改革等獲批實施、成效明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建設列入國家戰略。“晉江經驗”內涵進一步豐富提升。農業農村、科教文衛、社會治理、政府職能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2015年全市外貿進出口27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240%。

這五年,泉州的城鄉更有品位、更有魅力。連續5年開展“環灣規劃建設年”活動,完成投資1900多億元;環灣建成區面積206.5平方公里,比2010年增加56.5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63.6%,比2010年提高5.2個百分點,海灣型城市框架逐步成型。率先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初步建立保潔常態化機制,永春成為全國典型。城鄉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陸海空交通全面跨越,環城高速閉合成環,實現縣縣通高速,正式邁入高鐵時代、億噸大港、國際機場行列。

這五年,泉州的文化更富美譽度、更富軟實力。閩南文化、“海絲”文化的世界影響力進一步彰顯,獲評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成功舉辦2013世界閩南文化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永久落戶泉州。全市新增國家文保單位11個、非遺項目6個,新增世界非遺名錄1項、記憶遺產1項,成為全國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

這五年,泉州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加文明。全面完成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所有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驗收。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進,新增醫療機構床位1.14萬張。城鄉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基本全覆蓋。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7275元和15861元。榮膺全國文明城市,保持國家級科技、衛生、環保、綜治、園林等城市榮譽。

“十二五”發展成就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齊心協力、拼搏奮斗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干部群眾,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志,向駐泉省部屬單位、駐泉部隊、武警官兵,企業界人士和來泉創業務工人員,向廣大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海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泉州正面臨應對經濟下行和加快轉型升級的雙重壓力:傳統產業擴量提質遭遇瓶頸,部分產能外移趨勢初顯,落后產能轉化任務艱巨,三產增速多年低位徘徊;新舊動力還在轉換,技術、人才儲備不足,大眾創業、制度紅利等新增長因子作用尚未顯現;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金融風險防控化解任務繁重;區域競爭更趨白熱化,高端要素被“虹吸”的壓力越來越大;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不強,農業農村基礎仍較薄弱;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環境保護壓力加大;優質教育、衛生資源相對不足,民生保障與群眾期望存在差距;安全生產、食品藥品監管、社會穩定還有不少隱患;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十二五”規劃和2015年部分指標未能達到預期。對于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二、“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任務

未來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對接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根據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建議》,市政府編制了“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十三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部署,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落實中央、省委和省政府支持泉州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以轉型升級、跨越發展為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努力建設創新泉州、智造泉州、海絲泉州、美麗泉州、幸福泉州。

“十三五”時期總體目標和重要任務是:到2020年,力爭全市生產總值超9000億元、年均增長8.5%左右,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10萬元,提前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要打造“創新泉州”。深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企業全方位創新,每個主導產業和新興產業均形成一個以上高端創新服務平臺,力爭到2020年全市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爭創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進一步抓好金融改革、“民綜”改革、新型城鎮化等國家級試點,形成促進改革創新的體制架構。拓展提升“晉江經驗”、“泉州模式”,最大限度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活力。二要打造“智造泉州”。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實施“泉州制造2025”,力促主導產業高端化、特色產業集群化、新興產業規模化,建設“中國制造2025”樣板城市。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擴量,著力發展“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產業。培育壯大特色現代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提升發展網絡經濟。力爭到2020年,重工業比重達42%、第三產業比重達4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重達16%。三要打造“海絲泉州”。圍繞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全面實施十大行動計劃,加快泉州港復興,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致力深化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動泉州與臺港澳合作向更廣范圍、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發展。按照全省三大中心城市定位,堅持新城集聚、老城提質,做大做強環灣中心城市,實施古城保護提升計劃,建好縣域“大城關”及鎮域“小城市”。積極穩妥并加快推進新一輪行政區劃調整。力爭到2020年,環灣區域建成區面積達233平方公里,全市城鎮化率達68.5%。大力保護弘揚“海絲”文化,持續建設東亞文化之都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核心區。四要打造“美麗泉州”。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大力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形成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國土空間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生產力,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推廣綠色循環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構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五要打造“幸福泉州”。加大民生投入,致力補齊民生短板,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優質教育、衛生等資源的優化布局和有效供給,培育一批民生領域的知名服務品牌。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推動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加快構建和諧社會,提高依法治市的能力和水平,加強平安建設,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三、2016年政府主要工作安排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全市生產總值增長8.5%,農業總產值增長3%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5%;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實際利用外資增長6%,出口增長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左右;完成節能減排任務。

為此,我們要在市委統一領導下,堅持穩增長、調結構、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力推進“五個泉州”建設,確保開好局、起好步。推動經濟發展,要注重優化產能、創造增量、攻堅項目、化解風險;推動城市建設,要注重統籌集聚、共建共享、“點線面”提升;推動社會治理,要注重兜住底線、擴量提質、滿足多元需求。具體抓好7個方面工作:

(一)著力穩中求進,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

進一步擴大有效投資。把投資重點放在基礎設施、產業升級和民生領域上,突出抓好在建、前期、招商等關鍵環節。全年實施在建重點項目350個、總投資7390億元,年度計劃投資947億元。開展“項目前期工作活動年”,強化重大項目協調調度,落實項目建設全過程提速機制,實行“時間倒排、任務倒逼、責任倒追”;結合“幫扶企業發展、促進項目落地”活動周,每季度推動一批重大項目開竣工。加大項目策劃、儲備和對接力度,每個產業鏈都打造一支相對穩定、懂業務、能談判的招商隊伍,全力對接一批大型央企、知名民企和重大外資項目。深入實施“回歸工程”,大力促成在外鄉賢回歸投資先進制造業、傳統優勢產業提升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大力爭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通過政銀企對接、產業基金、PPP、債券融資等渠道,有效保障項目資金需求。

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路線圖。圍繞產業發展方向、龍頭項目、集聚區域、發展平臺、組織架構、政策措施等六要素,進一步找準定位、落實舉措,努力在產業鏈條的關鍵領域、重點環節取得更大突破。推動制造業高端延伸。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行動,堅持“加減乘除”并舉,優化產業生態環境,提升優質資源的集聚和配置能力,真正讓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留下來、發展好”,在技術、品牌、市場等方面繼續保持國內外領先地位。實施新興產業倍增計劃,重點發展集成電路、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等產業,力爭在中下游環節快速突破、形成規模,加快建設中心市區、安溪、晉江、南安光電信息產業帶。突出龍頭帶動,開工建設中化乙烯、蓮花汽車、火炬電子材料、晶安光電(三期)、天電光電等一批擴量提質項目。加快實施“泉州制造2025”,大力推進以“機器換工”為核心的智能化改造,落實新一輪智能裝備應用推廣計劃,新建15個以上示范性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乘勢培育壯大智能裝備產業,建好洛江、晉江、南安等智能裝備產業園區。深入開展技術改造,實施重點技改項目200個以上,全市完成技改投資800億元以上。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兼并重組、化解過剩產能,打造百億企業、巨型企業;支持中小企業融入產業生態鏈,圍繞大企業開展配套協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實施質量品牌提升計劃,加快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健全檢驗檢測與認證技術服務,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建設,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爭創國際品牌。加快發展海洋經濟,規劃建設石獅、臺商區、晉江等海洋經濟園區。扶持建筑業發展壯大,實施建筑工業化試點。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把培育專精服務新業態作為“第三產業發展年”的重要內容。生產性服務業要突出與實體經濟有機融合,重點發展電商、物流、工業設計、服務外包等產業,有力支持制造業生產方式、商業模式、供應鏈服務等轉變提升。認真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引導電商平臺、專業市場、生產企業無縫對接,推進網商虛擬產業園、“泉州購”綜合大型供貨平臺等項目建設。加快完善物流配套設施,鼓勵大數據、云計算在物流領域的運用,抓好菜鳥網絡科技、晉江快遞產業園等項目。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文體娛樂、休閑養生、家政護理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發揮我市體育運動品牌優勢,舉辦環泉州灣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南少林五祖拳武術大賽等賽事,促進體育消費。

激發創業創新活力。以建設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泉州片區為契機,推進國家高新區“一區九園”建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強化科技公共服務,建好中科院、華中科大、哈工大等在泉高端創新平臺,深入千家企業開展技術開發應用和咨詢服務。落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措施,借鑒中關村創業大街運作經驗,大力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新模式,整合廠房、設備、金融、技術等要素資源,打造晉江“三創園”等一批具有泉州特色的眾創空間。舉辦眾創眾籌電視大賽。

加強人才集聚服務。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培訓計劃,進一步提高企業家戰略把握、形勢研判和實操能力。完善柔性引才機制,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強帶團隊、帶項目、帶資金的高層次創業創新人才引進。支持企業與院校開展“訂單式”人才培養工作,加快打造一支產業轉型升級所需的技能人才隊伍。健全人才激勵評價體系,探索實行“積分制”,落實人才落戶、子女就學等政策,營造良好人才環境。

(二)著力夯實基礎,扎實推進農業農村工作

建設特色現代農業。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設立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強化投入精準性,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嚴格耕地保護,落實糧食儲備,加快建設市區標準化中心糧庫。實施農業“五新”推廣,創建高產示范片35萬畝,引進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推動烏龍茶、蘆柑等特色農產品轉型升級。推進農業設施化規模化高端化,年度實施項目80個,開工三安植物工廠、道畋農業、喆畋農業等龍頭項目。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強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運作,新增農業“三品一標”認證20個,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突出“接二連三”,加強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發展冷鏈物流,支持農產品電商平臺、農業物聯網示范企業建設,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0家、農民合作社示范社30家。發展遠洋漁業,規劃建設漁港經濟區。

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注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傳統風貌建筑保護,抓好220個人居環境整治村、美麗鄉村示范(宜居)村和8條美麗鄉村景觀帶建設,讓農村“留得住青山綠水,記得住鄉愁”。加快完善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推進縣鄉公路、農村配電網等提級改造,實施水利項目137個、年度投資55億元,開工建設白瀨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實施七庫連通、山美水庫流域生態保護試點等重大項目,抓好水庫和海堤除險加固、農村飲水安全等民生水利工程。

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脫貧攻堅戰,對接落實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安排1億元市級扶貧開發專項資金,廣泛動員匯集更多社會扶貧資源,加大對30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鄉鎮和300個重點村的支持力度。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做好貧困戶全面核查、建檔立卡和滾動管理,對喪失勞動能力、缺乏資金技能、因病、因災、因學等致貧人口實行精準幫扶,推進最低生活保障線和市定貧困線“兩線合一”,確保年度脫貧5萬人以上。致力增強內生“造血能力”,在貧困地區實施一批基礎設施、生態建設和民生工程項目。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完成省市搬遷任務。支持薄弱村發展村集體經濟。

(三)著力重點攻堅,深化關鍵領域改革開放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深化金融改革。致力拓展金融資本進入實體經濟、民間資本進入金融領域“兩個通道”,推動小微企業信貸覆蓋率37%以上,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比重達14.5%。建設金融業態集中區,爭取獲批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做大做強泉州銀行,推動準金融機構創新發展。優化實體金融服務,深化全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完善中小微企業信用信息交換共享平臺功能,擴大小微企業貸款保證保險業務規模,提升農村普惠金融服務覆蓋率和可獲得性。加快發展區域資本市場,累計實現上市企業100家以上、“新三板”掛牌企業25家以上、海峽股權泉州交易中心掛牌企業500家以上。深化對臺對外金融合作,擴大泉臺跨境人民幣貸款規模,加快推進外資企業資本金意愿結匯。維護良好金融生態,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規范發展民間金融,開展打擊惡意逃廢債專項行動,堅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深化“民綜”改革。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進一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深入開展“一照一碼”改革,加快推進全程電子化登記和電子營業執照應用,提升注冊便利化水平。發展壯大產業股權投資基金,加快設立新興產業、高新技術、集成電路、重整并購、城市發展等專項子基金,鼓勵民間資本參與。積極拓展公共資源市場化配置范圍,整合市、縣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深化資本、資產等領域改革。抓好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推進晉江國家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面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穩妥實施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啟動不動產統一登記工作。抓好國資、供銷社、林業、價格等方面改革,推動國有企業重組整合、發展壯大。

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加快“海絲”先行區開放合作。認真落實行動方案和發展規劃,重點抓好中興海絲路跨境電商服務平臺、海絲指尖物流公共服務平臺等97個早期收獲項目。積極推動 “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來泉共建石油化工、汽車制造等產業合作園區。辦好第二屆“海絲”國際品牌博覽會。加強與國際友城的合作。提高投資貿易水平。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雙聯動。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和工作機制,加快培育利用外資新增長點。落實外貿扶持政策,打造服務企業“走出去”的政策、金融、風險預警等綜合保障平臺;大力支持企業赴境外辦展參展,抱團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品牌并購、資源開發和營銷網絡布局。主動復制推廣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加快實行“單一窗口”和“三互”大通關。促進泉臺融合發展。高水平推進臺商投資區開發建設。積極組織赴長三角、珠三角等臺資密集區開展招商,有針對性引進臺灣微電子、光電、石化等產業鏈關鍵項目,抓好臺灣海峽兩岸醫事交流協會系列項目落實。支持臺資企業轉型升級。致力增進泉臺人文情感交流,拓展直接往來,促進客貨運直航發展壯大。完成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建設。深化泉港澳僑合作。落實與香港合作三年行動方案,加快南洋華裔族群尋根謁祖平臺、華僑捐贈公益事業資料庫等項目建設,做好新華僑華人和華裔新生代工作。

(四)著力統籌集聚,做大做強環灣中心城市

推進城市“點、線、面”提升。在城市總體規劃和環灣向灣發展的框架下,強化城市設計,探索“低沖擊”開發模式,從城市的關鍵節點、組團連線、重點片區入手,推動規劃從墻上走到地上,加快塑造城市嶄新形象。“點”,要突出抓好重大城建項目、標志性工程,組織實施城建重點項目395個,年度計劃投資超500億元,打造市公共文化中心、東海會展中心、泉州歌舞劇院、泉州植物園等城市精品點。“線”,要突出完善城市山體系統、濱水系統和快速路網,制定實施“兩江”沿岸景觀提升規劃,抓好晉江下游生態整治工程、山線綠道、崇武至秀涂海岸帶等城市風景線,提高山江湖海的易達性,讓山水走近城市,讓人們親近自然。“面”,要突出重點區域城市空間輪廓線控制,統籌建筑布局,協調景觀風貌,圍繞東海濱海片區、百崎湖周邊等區域,完善開發策略、業態布局、項目支撐,推動要素集聚、功能配套、產城融合,培育城市高檔商圈、總部經濟、眾創空間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打造若干示范片區。修訂出臺“三舊”改造政策,引導舊廠房改造發展新興業態。有效化解房地產庫存,完善“泉房通”商品房與保障房購銷服務平臺,加快棚戶區和石結構房屋改造,力爭征遷貨幣化安置比例不低于50%。抓好新型城鎮化各級各類試點。

強化基礎設施支撐。加快環灣路網建設,推進重要主干道和交通節點改造提升,開工建設現代有軌電車、城東至北峰快速通道,提高跨組團快速通達能力。優化對外互聯互通,開工建設興泉鐵路、福廈客專(高鐵)、泉州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泉廈漳城市聯盟路(高速)、廈沙高速泉州段等建設步伐。突出以港興城、港城聯動,修訂完成《泉州港總體規劃》,出臺港口發展三年行動計劃,抓好石湖5#-6#泊位、湄洲灣航道(三期)等項目,科學論證建設秀涂人工島,開展泉州灣國際郵輪碼頭規劃,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和港后區配套,扶持集裝箱運輸發展,培育壯大港口經濟。實施新一輪宜居環境行動計劃,動建垃圾處理產業園,抓好省級“海綿城市”試點,建設新區地下綜合管廊示范工程,加強中心市區防洪排澇、內溝河截污工作。

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完善市縣兩級規劃管理體制,強化“多規合一”,制定規劃建設“負面清單”,加強對古城、新區、“兩江”、南北翼的規劃統籌和有效管控。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抓好智能交通、智慧醫療、智慧社區等信息惠民工作,建設數據交換共享平臺,完善城市應急體系。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運行,抓好公共停車場建設,做好城市道路微循環系統規劃和改造。深化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城鄉“兩違”源頭監管和分類治理。抓好新型社區治理試點,完善物業協調管理體系。落實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常態化機制,培育志愿服務文化,鼓勵市民參與城市治理,實現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五)著力傳承弘揚,深度挖掘釋放文化的力量

擦亮千年古城名片。增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意識,把古城作為泉州的最大財富、最亮名片進行策劃提升。堅持修舊如舊,完成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注重街區整體提升與個體建筑修繕相結合,抓好西街、中山路保護整治及閩南文化生態園等項目,保持古城格局和風貌的完整性。探索建立“千年古城、家園共造”的管理機制,提升古城居住環境和服務能力,推動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活態傳承,精心培育發展適合業態,讓古城“見人見物見生活”。加強對歷史名街、名鎮、名村、名人故居等保護整治。

集中打響文化品牌。主動擔起傳承弘揚“海絲”文化的責任,大力推進“海絲”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加強“海絲”遺產點修繕保護和環境整治,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弘揚閩南文化,深化提升“十百千”基礎工程,建好29個“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繼續抓好21個閩南文化整體性保護重點區域建設。加強文物保護。扶持泉州戲曲傳承與發展。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抓好源和1916、領SHOW天地等建設,鼓勵發展文化新業態,促進大眾文化消費。創新發展“1+N”大旅游模式,推動旅游與文化、宗教、工業、農業、休閑等深度融合。加強“海絲泉州”、“東亞文化之都”旅游品牌宣傳推廣,策劃推出一批特色旅游主題和精品線路。推進泉州古城旅游、安永德山區綠色生態旅游、崇武和永寧濱海旅游等項目,加快A級景區、旅游特色街區、旅游集散中心等建設,引進和培育發展知名旅行社。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深入實施“萬千百十”文化惠民工程,抓好少兒圖書館、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等項目,推進基層文化設施達標提升,提高公共文化數字化水平。加快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覆蓋,積極推動文藝演出及文藝精品創作創新。推進第二輪修志工作。辦好第八屆亞洲世界語大會。

來 源:泉州網-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張金環
泉州經濟網建設聲明: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vr视频高清3d羞羞的铁拳 | 亚洲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 操碰久久 | 夭天干天天躁天天摸 |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2 | 日本精品黄色 | www.7777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在线 | 国产嫩草在线观看 | www高清在线视频日韩欧美 | 26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26乱 | 免费看亚洲 | 成人综合视频在线观看 | 九一国产在线观看 | 久久精品毛片 | 九九99九九精彩6 | 国产精品高潮99久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精品国产免费看不卡 | 国产精品小黄鸭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嫩草69影院 | 日本xxxx高清色视频在线播放 | 九九免费观看视频 | 亚洲四播房 |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 天天干天天躁 | 2000xxx亚洲精品 |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 亚洲性射射 |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 黄色片网站在线 | 欧洲精品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看 | 国产毛片aaa| 一级在线观看 | 国产95亚洲 | 性伦欧美刺激片在线观看 | 国产色产综合产在线视频 | 欧美精品日韩一区 | 视频一区在线视频 | 影音先锋ady69色资源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