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傳奇重拾繁華(下)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云
遠銷海外“中國白”
解說詞(摘錄)
在泉州,一切生活必需品都非常豐富,當地生產的瓷器品質精良,而且物美價廉。一個威尼斯銀幣就能買到8個瓷杯。所以在馬可·波羅離開泉州回歸故里時,他不顧山高水長,路途遙遠,專門攜帶了大量泉州當地的瓷器。原來,宋元時期,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最大宗的外貿商品,在泉州港,這種最具中國特色的器物被源源不斷地裝上貨船,運往世界各地,為了節省成本,大宗瓷器都采用就近生產,就近裝船外運的方法,這大大刺激了當地瓷窯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泉州為中心的外銷瓷生產基地,包括晉江瓷灶窯、南安窯、德化窯等等。其中,德化窯歷史悠久,生產的瓷器產量最大。
德化窯通常建在山坡上,為階梯式龍窯,拱形窯室從幾個到十幾個不等,緊密相連。階梯式古窯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窯室升溫快,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余熱,是一種結構簡單,但非常科學的窯形。德化窯燒制的瓷器以生活日用瓷為主,為了滿足外銷的需要,有的瓷器也是外國商人專門定制的,比如軍持,就是伊斯蘭國家的信徒在做禮拜前洗手用的水瓶。據不完全統計,元朝時,德化窯白瓷已經外銷近百個國家和地區。它們從泉州港出發,經過三條不同的航線抵達世界各地。往北到朝鮮、日本等國,往東到達臺灣、澎湖列島等地,往南到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再轉運到非洲、歐洲等地。
17世紀的一天,在德國,有一位奧古斯都大帝坐在皇宮中,正拿著幾件潔白的瓷器愛不釋手。這些瓷器是從遙遠的中國泉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漂洋過海,最終到達德國的。自從第一次見到這種中國的白瓷,奧古斯都對它的喜愛就到了瘋狂的程度。他大量搜集、購買中國白瓷。然而,歐洲也出現了白瓷供不應求的局面,白瓷比黃金還珍貴,有錢也經常買不到,怎么辦呢?奧古斯都決定,派人專門仿制白瓷。他召集了全國最好的巫師、工藝師,把他們關在皇宮秘密的地下宮殿里,要求他們仿制中國白瓷,奧古斯都下達命令道:“仿制不出中國瓷器,就要你們的命。”巫師和工藝師們面面相覷,絞盡腦汁,由于瓷器是中國人的發明,歐洲人并不知道瓷器是如何燒造的。他們發現這些瓷器堅硬潔白,很光滑,覺得很可能是用某種動物的骨頭做成的。于是,他們反復利用各種動物骨頭想做出這種中國的白瓷。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自然是不可能成功的。
幕后故事
多年前,陳家平曾參觀訪問過德國城市麥森,沒想到這次訪問后來居然成了促成這集節目出爐的“關鍵之匙”。麥森有“歐洲陶瓷之都”的美譽,在訪問過程中,麥森陶瓷藝術總監向陳家平介紹稱,17世紀時德化白瓷運至歐洲,歐洲人直接將其稱為“白金”。能夠享用“白金”的,不是皇宮貴族就是大臣名流。當時歐洲人視德化白瓷如珍寶,在瓷器外還特地鑲嵌上一層銀,用于加固、保護,疼惜之意溢于言表。另外,從這位藝術總監的口中,陳家平還了解到關于德國奧古斯都大帝鐘愛德化瓷器的諸多鮮為人知的故事。這次央視節目組一提到想拍攝瓷器,陳家平立即建議從全新的角度入手,引出奧古斯都大帝與德化白瓷的不解之緣,一集融歷史、藝術文化與故事為一體的節目,由此誕生。
點評
鄭炯鑫(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歐洲人對德化白瓷的評價非常高,他們把德化的白瓷稱為“中國白”,意思就是代表中國白瓷的最高水平。明代的時候,德化白瓷出口到國外,都是被歐洲一些皇室貴族所收藏。每當有重要的宴會,都會把德化白瓷拿出來作為餐具,這時候,每一位客人的后面都會站著一位仆人。這位仆人名義上是照顧他們吃喝,實際上他們更重要的一個任務是保證這些瓷器的安全。因為有很多客人可能對這些瓷器非常喜歡,吃完有可能就把這些瓷器順走了。所以說,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出,歐洲人對德化白瓷鐘愛到什么樣的程度。
揚帆起航的夢想
解說詞(摘錄)
趁著強勁的東北季風,汪大淵和他的船隊出發了。這一走,就是5年時間。他們從泉州經海南島,首先到達了中南半島東南部的占城國,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略作休整之后前往東南亞的爪哇島、蘇門答臘島等地,然后經馬六甲海峽到達緬甸、印度。離開印度后,船隊航行到了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之后到達了埃及。一路上,汪大淵與當地居民進行了各種貿易,收獲頗豐。在銷售完所帶的貨物后,船隊在埃及采購了各種特產,然后沿著紅海到索馬里,再折向南直到莫桑比克,又橫渡印度洋回到斯里蘭卡、蘇門答臘和爪哇島,并向西一直航行到澳大利亞,然后經過加里曼丹島和菲律賓群島,最終返回中國泉州。
在整整5年時間里,汪大淵的船隊到達了很多國家和大大小小無數的港口。他對異國風情充滿了好奇,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一絲不差地記錄下來。在第一次跟隨船隊航海歸來后,僅僅過了3年,汪大淵再次遠航,用了2年時間游歷南洋群島以及阿拉伯海、波斯灣、紅海、地中海的沿岸國家,補充和完善自己的旅行記錄。兩次遠航之后,汪大淵編寫了《島夷志》一書,把自己看到的海外奇風異俗介紹給讀者。
汪大淵的《島夷志》一寫成,便在中國引起了轟動,甚至引起了政府的關注。恰巧當時的泉州地方政府正在編修郡志,便將《島夷志》收入《泉州路清源續志》中,作為附錄。后來汪大淵又將《島夷志》節錄成《島夷志略》,精簡后的《島夷志略》內容更加精彩,并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人把這本書評價為“影響中國的100本書”之一,汪大淵也因此被譽為“東方的馬可·波羅”。與明朝的鄭和相比,汪大淵更早地探索了世界,拜訪的國家也更多。
在福建省泉州市石獅蚶江石湖西南側,有一個古老的碼頭,這里就是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林鑾渡。這是一座建于兩塊巨大的天然巖石之間的碼頭,主體長70米,寬2.2米,高2.41米,用長石縱橫筑砌而成,是研究泉州海外交通歷史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實物資料。林鑾渡是以唐代航海家林鑾的名字命名的。
林鑾的家庭世代以航海為業,他的祖父非常熟悉各條海上航線,在隋朝時候就曾經首航勃泥,也就是今天的文萊,從而成為泉州與南洋群島之間航線的創建者。林鑾繼承了祖業,在泉州大造海船,航行于東南亞各地,進行易貨貿易。因往來獲利頗豐,泉州當地的商人和航海家們紛紛加入了他的航海隊伍。
在唐代開元八年,林鑾最先開通泉州到勃泥即今加里曼丹島的文萊這條航線。晉江沿海的一些航海通商的人,也通過林鑾開辟的這條航線參與其中,獲得巨大利益,為了方便貨物的流轉,因此林鑾就選擇了泉州灣畔的石湖這個地方,修建了最原始的一座貿易碼頭。
幕后故事
對于泉州海絲文化,以前言必提及馬可·波羅、雅閣等外國航海家,或者大家耳熟能詳的鄭和,但這次節目陳家平在與央視節目組商議后,決定向世人著重介紹林鑾和汪大淵這兩位更早揚帆出海的中國航海家,他們在歷史中同樣擁有著重要的地位。這樣一來,也使觀眾對中國早期的航海家們有更多的了解。
點評
李玉昆(泉州海交館研究員):宋元時期是泉州最繁盛的時期,除馬可·波羅外,還有鄂多立克、伊本·白圖泰、馬黎諾里等諸多旅行家到過泉州。這次央視的《海絲傳奇》能把汪大淵、林鑾介紹給世人,是非常好的,拓寬了泉州海絲文化的視野。汪大淵曾3次從泉州啟航到海外,他的《島夷志略》是研究古代海外交通史很重要的著作。相比之下,林鑾事跡只見諸《西山雜志》,鮮為人知。如果以后節目有更多篇幅的話,趙汝括和他的《諸蕃志》一書也收納進去,就更完善了。雖然趙汝括不是航海家,但《諸蕃志》仍是研究宋代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獻。
明代泉州第一港
解說詞(摘錄)
鄭芝龍的父親雖然是個小官吏,但是家境并不富裕,迫于生計,父親要鄭芝龍帶著兩個弟弟去投靠在澳門的舅舅。鄭芝龍馬上就要離開家鄉了,他最后一次走在安平橋上,想象著歷史上這里曾經的繁華盛景,看著眼前殘破的橋墩,一片蕭條的港口,他感慨萬千。
鄭芝龍往來于東南亞各地,先后到日本等地發展。他商業頭腦靈活,有勇有謀,敢闖敢拼,受到海商領袖李旦和顏思齊的賞識重用。短短幾年,鄭芝龍就稱霸海上,成為一代巨賈。鄭芝龍擁有商船千余艘,從事海上貿易。鄭芝龍還擁有3萬余人的武裝力量。
明政府實行海禁,目的是想保證海岸地區的安全,但是這樣做,不符合經濟發展的規律。居住在海岸邊的人,他們為了生存,就會鋌而走險,去私自貿易。在這鋌而走險的隊伍中間,鄭芝龍的隊伍發展最快,勢力最大。明政府不能夠剿滅他,就采取了招撫的手段,還給了他一個游擊將軍的官職。
明崇禎三年(1630年),鄭芝龍以泉州市安海港為基地,發展海上貿易網絡。明代,泉州港已經衰落,而安海港在鄭芝龍的主持下,繼續興盛。
公元1633年,荷蘭人企圖稱霸海上貿易,他們逼迫明朝政府開放通商,并且提出中國不能同西班牙、葡萄牙等國貿易,只能與荷蘭人單獨貿易。明朝政府嚴詞拒絕。7月,金門料羅灣海域,荷蘭駐臺灣的總督普特曼斯率領13艘荷蘭戰艦,突然襲擊明朝商船,向中國單方面開戰。荷蘭人擁有強大的海上艦隊,先后動用戰船59艘,其中包括十幾艘最新式的鐵甲戰艦。荷蘭人勢在必得,企圖逼迫明朝政府屈服。福建巡撫鄒維璉從各地調來戰船,統一指揮戰斗。他派鄭芝龍為先鋒部隊,首先出擊。
鄭芝龍順東風采取兩路突擊、黑虎掏心的戰術,同時,戰船中除了炮艦,鄭芝龍組織了100條小船,全部都是火船。火船上滿載著硫黃硝石和稻草等物。將士們用竹筒裝上火藥,用鐵鉤鉤住敵船,鋪天蓋地的火船,瞬間將料羅灣的海面,變成了一片火海。從沒見過如此火攻打法的荷蘭人亂了手腳,不一會兒,一艘荷蘭戰艦起火被焚毀,另外兩艘在慌亂中被擊沉,一艘荷蘭戰艦被俘獲,其余戰艦全部受重傷后逃走。這就是明朝歷史上的料羅灣海戰,也是中國又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經過這次戰爭,鄭芝龍統帥的商隊聲勢大振,荷蘭人只好放棄武力脅迫,改與鄭芝龍修好,并向鄭芝龍的商船納稅。至此,鄭芝龍在明末海上絲綢之路上不僅開創了閩南海上貿易疆域,而且掌控了東海、南海的制海權。
幕后故事
幾年前,曾有國外記者向一位中國外交官提出質疑說,中國在古代都沒有宣示過自己的制海權,為何現在在南海要強調制海權。這一質疑立即遭到中國外交官的嚴詞反駁,該外交官正是以明代鄭芝龍長期掌控東海、南海的制海權為例,駁得外國記者啞口無語。陳家平將這個故事告知央視節目組,節目組受到啟發,隨即同意將鄭芝龍與安海港的故事拍攝成片。
點評
陳冬挺(安海文史工作者,該集電視解說詞的撰稿人):鄭芝龍曾長期掌控了東海、南海的制海權,當時他擁有著強大的海軍,使得當時西方侵略者的船隊不敢觸其威。在南海,鄭芝龍的貨船暢行無阻,外國船只甚至必須向他繳稅,然后插上鄭氏旗號才能通行該海域。鄭芝龍還以泉州、臺灣為中心,利用貨船往返于日本及東南亞國家之間,與各地民眾互通貿易,共贏共利。作為泉州人,我們不該忘記這段史實。這次借助《海絲傳奇》,正好可以重溫歷史,讓人心慰。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