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絲傳奇重拾繁華(上)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吳拏云
核心提示
6期的《海絲傳奇》令人回味無窮。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本報特地摘錄了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海絲傳奇》系列片的部分解說詞,并配以每期制作的幕后故事,以及專家對于節目的點評,以期讓大家更全面地了解屬于泉州的“海絲傳奇”。
古船探秘
解說詞(摘錄)
馬可·波羅就曾在他的游記中這樣記載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個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船舶往來如織,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轉眼700年過去了,泉州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但一段機緣巧合,竟然讓一艘宋代古船又重新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1973年夏日的一天,天氣異常悶熱,一支由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組成的調查隊,正在泉州晉江下游和后渚港一帶,搜尋考察著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遺存。在與當地的老鄉的隨意攀談中,專家聽說,附近的一處海灘上,曾經出現過很多大木板,每次退潮后,還隱約能看到一艘破木船。多年的考古經驗使專家下意識地想到,這事兒可能不簡單。在這位當地老鄉的引導下,一行人立即趕到那片海灘附近,可此時正值漲潮,白茫茫的一片,什么也沒有看到。為了一探究竟,幾位專家幾天后,又來到這片海灘上。這一次,幾位專家興奮地發現,在離岸邊100多米處的海灘上,的確有一艘殘破的大木船。在當地老鄉的幫助下,專家終于靠近了這艘船。在經過初步的勘探后,專家還從船內的淤泥中撈出了幾塊宋代典型的青瓷片,這可能是一艘宋代沉船!幾位專家對古沉船上的發現極為重視,立即向上級報告。在獲得國家文物局的批準后,這艘沉船的發掘工程正式開始了。兩個月后,這艘沉睡已久的古沉船,終于拋卻塵沙,完全展現在了人們的面前。
考古專家在對船內殘存進行清理發掘后,整理出文物14類共69項。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香料木和胡椒。除此之外,還有少量藥物、陶瓷器、鋼鐵器、錢幣等。這些是船中出土的銅錢。這是船中出土的木牌與木簽,有方形、角形、菱形等數種,上面分別寫有朱庫、張什、楊工等字樣。專家說,這些稱謂在宋代時期比較流行,是一些大型商船上專門用來區分船員身份的標志。比如這個朱庫,就是主要負責在船上管理武器的人員。專家也通過這一件件遺物,推測出這艘船的沉沒時間,大概就在六七月份。如今,這艘古船終于被迎回了家,展廳內的它,似乎在向過往的人們講述著昔日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
幕后故事
當初為什么挑選在后渚港發現的泉州灣宋代海船作為節目第一期介紹的對象?據泉州廣播電視臺對外部主任陳家平透露,這源于這艘古沉船的“獨一無二”。他說,后渚港出土的泉州灣宋代海船與在廣東海域沉沒的“南海一號”有著本質的不同,一艘是返航船只,另一艘則是出航船只。像這樣龐大的返航古沉船的出土,在中國是首次,具有唯一性。泉州灣宋代海船上所載的貨物種類也超越了“南海一號”,從它身上可以獲得諸多文獻和陸上考古無法提供的信息,對于海絲文化的研究有著不言而喻的價值。正是這些特性,使得泉州灣宋代海船能“脫穎而出”。
點評
陳鵬鵬(原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泉州灣宋代海船的發掘是當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古船的出土,為泉州被認定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物證。這是一艘南宋時期的中型遠洋三桅帆船,它復原之后,全長可達34米,寬度有11米。整艘船的型深3.27米,載重量200多噸。從它龐大的規模以及精巧的構造,可以看出當時泉州造船技術的高超;從它所載的貨物以及船底的附著物,我們又能判斷出它的航線,側面反映當時泉州港在船運、貨運方面的繁華盛況。所以這艘船對于泉州海外交通史、海絲文化的研究,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海絲傳奇》的播出,再次將這艘古船帶到世人面前,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泉州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貢獻,意義重大。
一帆風順的祈求
解說詞(摘錄)
泉州,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福建省,是一個海港城市。這里也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從唐代開始,大量貨物從此地裝船出發,沿著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運往世界各地。然而,海上絲綢之路充滿著艱險,對于奔波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海家們來說,一帆風順常常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踏上海上絲綢之路,真的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嗎?
遠古的船本身是沒有動力的,但是先民很早就知道利用風來行船。閩東南地區,農歷四到六月間刮的是東南風,船要回來一定要這個季節。同理,船要出去就要九到十二月間,刮的是東北風。揚帆起航,就形成了迎著東南風而來,馭著東北風而去,由此稱作“冬遣舶,夏回舶”。然而,季風并不能像時鐘一樣準確地到達,風力大小也沒有一定之規。靠天吃飯的航海家們,只是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一些淺顯的規律,作為參考。除此之外,為了能夠順利地踏上海上絲綢之路,在宋朝,泉州地區的航海家們還會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祈風,也就是祈禱海神,為他們帶來足夠強的風,讓外出的船只在冬天順利起航,讓返航的船只在夏天順利回到家鄉。
在中國古代,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地域,人們信奉的海神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宋朝時期的泉州,航海家們信奉的海神是哪一位呢?說來有趣,這位叫做通遠王的海神,最初并不負責海洋事務,他的角色在唐代,是一位山神。相傳在唐朝時,來自四川的進士李元溥,在泉州西北的樂山隱居修行,死后得道成仙,成了樂山的山神,被稱為“樂山王”。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唐朝晚期,山神“樂山王”又被命名為“善利王”,成為雨神。而到了宋朝,隨著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與發展,泉州當地的航海家和商人們,逐漸將海上航行一帆風順的美好愿望也寄托在了這位神仙身上。據說,這位神仙法力無邊,非常靈驗,深受人們的景仰,以至于宋朝政府也不得不順應民意,參與到祭祀祈福的行列中。公元1114年,宋徽宗專門頒布圣旨,敕封這位海神為“通遠王”,并將供奉“通遠王”的廟宇命名為昭惠廟。而供奉“通遠王”的山,也從以前的樂山,轉到了泉州西面的九日山。“通遠王”從此正式成了海神。作為海神,通遠王除了要保佑當地的漁民平安無事以外,更重要的任務,是為那些遠洋商船提供足夠的風力,讓這些以風作為動力的帆船能夠順利起航和返程。
這里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之一,每年都有無數中國商船從這里起航,前往世界各地進行貿易活動,而各國商船也將泉州作為目的地,從這里開始他們在中國的商業之旅。無論是船只起航還是返航,都離不開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風。持久而強勁的季風,在航海家心中是成功的保障。祈風的活動,自然成為古代泉州的一項重要的習俗。
幕后故事
提起泉州海絲文脈,就繞不開南安豐州的九日山。九日山上總共有78塊摩崖石刻,宋刻就有60塊,其中13塊記載的是公元1104年至1266年間的官方祈風盛典。當央視節目組成員在九日山見到這么多塊祈風石刻,而且知道當時的祈風盛典是祈禱為那些遠洋商船提供足夠的風力時,節目內容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點評
胡家其(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長):《海絲傳奇》對九日山文化進行了高度濃縮,內容比較客觀,展現了九日山祈風文化的前世今生。限于篇幅,沒有對九日山石刻以及背后的文化淵源展開詳細講述。這些彌足珍貴的石刻是我國現存的完整的古代海上交通史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史料,記錄著宋代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遣舶與回舶祈風儀式的千年歷史,印證了我國南北宋王朝泉州港與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東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海上貿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實。
光明之城
解說詞(摘錄)
公元1271年,也就是中國的南宋時期,有一位意大利商人叫雅閣,他在茫茫大海上已經航行了十幾個月,歷經千難萬險,但是他百折不撓,下決心一定要到中國的一座城市去看一看,這座城市被他稱為“光明之城”。它就是中國的泉州。
雅閣發現,這里幾乎匯集了世界各地的人群,包括不同的國家、不同的膚色。如果你到集市上買東西,正在販賣珠寶的賣家可能來自于印度洋上的錫蘭國,也就是現在的斯里蘭卡;你旁邊同樣在買東西的,可能來自遙遠的阿拉伯;在不遠處,翩翩走過的可能是一位儒雅的英國傳教士。各種膚色的人穿著自己的民族服飾,說著自己國家的語言,吃著自己鐘愛的美食。不大的泉州城里,“市井十洲人”的說法一點都不夸張。
那么,南宋時期,泉州怎么會成為這樣的一座國際大都市呢?泉州,早在唐代,就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到了宋元時期,泉州逐漸走向鼎盛。在長達400多公里的海岸線上,三灣十二港,如眾星拱月組成了泉州港。當時,泉州已經與世界近百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密切的商貿往來,物資品種達250種以上。世界各地的商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來到泉州。由于當地外國人實在太多,早在南宋政和年間,泉州就設立了蕃學,專門教授外國人學習中文,也培養中國人學習外文。
外國人在泉州,不僅能做生意,竟然還能當官。有一個叫蒲壽庚的阿拉伯商人就是這樣。蒲壽庚家族世代經商,蒲壽庚擁有一個龐大的商船艦隊,將大宗阿拉伯香料運賣到中國,積累了巨額財富。除了經商,蒲壽庚還做了泉州市舶司的提舉。市舶司是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政府機構,遠洋的商船,其貨物往來,都要在市舶司報關。亦官亦商的蒲壽庚是泉州海上貿易繁盛的一個縮影。
為了便于外國人居住,宋代朝廷在泉州城劃分出專門的區域讓外國人居住,這樣的地方被稱為“蕃坊”。蕃坊中,由外國人選出蕃長等,自行管理,并由他們與當地政府共同處理日常生活和商務事宜。雅閣看到,街上不同的寺廟林立,涂門街短短100米的街道上,既有伊斯蘭寺廟,也有中國人信奉的關帝廟,還有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在車水馬龍間,不同風格的寺廟建筑交相輝映。每一種人都待在城市各自的地方,各種民族,各種教派,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信仰和意愿來行事。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又不斷融合。
這是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收藏的一塊墓碑,是一位基督教教徒的墓碑。這塊墓碑的形狀和圖案很特別,石碑中間是一位基督教的天使,天使手捧著一個十字架,這是基督教文化最明顯的標志,但是看天使的頭冠,卻是我們很常在寺廟看到的佛教神像頭冠的造型。天使還有飄帶在環繞著,身上的飄帶跟敦煌石窟飛天的飄帶來源是一致的。墓碑的底座是采用云紋造型,傳統觀點認為,它是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這件基督教四翼天使,是我們泉州多元文化融合的一個典范。在泉州市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有類似的墓碑幾十方,由于墓碑上都有顯著的十字架裝飾,這種墓碑被中外學者命名為“刺桐十字架”。
相傳,雅閣回國后,對中國的泉州城念念不忘,他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本書叫《光明之城》。
幕后故事
當陳家平帶著央視節目組成員前往泉州市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參觀時,央視編導被眼前如此多且罕見的宗教石刻驚呆了,當場表態這些宗教石刻的故事應該出現在節目中。而為了讓節目不同以往,他們又策劃以雅閣的《光明之城》作為切入點,以人物的身份代入,還原出歷史中的那座繁華之都。
點評
黃真真(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研究員):相信來過泉州的人,都會驚嘆于泉州多元宗教的和諧共處。《光明之城》這集節目既把泉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輝煌成就呈現給世人,又把泉州海納百川的博大胸襟展露無遺,很吸引人。從唐代以來,各民族就在這里相互交往又不斷融合,外國的海商、傳教士、手工藝者等不斷涌入,然后推動城市向前發展,這對于我們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啟迪。存在于泉州的和諧共存的精氣神韻不散,自然,“光明之城”也就能光明永駐。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