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桐大橋停止收費:泉州環灣實現無縫對接
核心提示
昨日,經市委、市政府研究審定,泉州刺桐大橋特許經營權提前回收,將于2016年1月1日零時起停止收費。屆時,泉州范圍內將沒有收費的普通公路橋梁。
1996年年底,刺桐大橋建成通車時即開始收費,持續至今。大橋的通車,一度為晉江兩岸往來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刺桐大橋收費站逐漸成為市民眼中的“攔路虎”。因收費的緣故,市民不得不繞道,出行有著諸多不便,泉州環灣同城化發展也受到制約。一些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紛紛建議取消收費。
下個月,刺桐大橋收費提前9年取消后,市民來往晉江兩岸又多了一條免費的快速通道可以選擇,跨過晉江前往坪山路、仕公嶺、華僑大學、城東片區、洛江區等方向的車輛,選擇刺桐大橋將更加順暢。這一舉措可減輕市民的出行成本,緩解晉江兩岸的交通壓力,利好江濱兩側沿線地塊,大橋兩頭樓盤將受益,同時將進一步促進晉江兩岸環灣城市的無縫對接。 □泉州網-泉州晚報記者 王金植 吳志明
回顧
建成通車20年 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泉州市跨越晉江的主要通道,1984年通車的泉州大橋,原設計為每晝夜通車1.5萬輛次。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泉州大橋實際每晝夜通車上升為4.8萬輛次,嚴重超負荷運行,成為國道324線及泉州市南北交通的“瓶頸”地段。
為緩解交通壓力,1994年初,泉州市政府決定再建一座跨江大橋。1994年10月5日,市政府正式批準刺桐大橋投資公司按照BOT(建設—經營—移交)方式進行大橋的建設運營。1995年5月18日,刺桐大橋全面動工建設,1996年11月18日竣工,同年12月28日正式投入運營。大橋橋長1535米,寬27米,北引道200米,南引道2300米,全橋并列六車道,設置中央綠化分隔帶,設計日通車量為2.5萬輛次,橋下可通行500噸胖體海輪。
市交通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刺桐大橋是以公路交通為主、兼顧城市交通的橋梁,北起泉州市區寶洲街南側與平原渠交會點,南至晉江池店鎮東山村南省道306線(現為省道308線),是當時福建省內最大型的公路橋梁之一。刺桐大橋采用國際通行的BOT方式進行建設和經營管理,投資建設模式以民營經濟為主,開創了福建省民營經濟投資基礎設施的先河,也是我國采用BOT投資方式和投資體制改革的成功范例。
刺桐大橋于1996年12月25日設收費站,實行雙向收費。根據省政府批準,大橋收費期限從建設之日起至2025年5月18日,共30年,經營期滿后屬BOT的項目無償移交給政府。
刺桐大橋通車后,有效緩解了車輛的擁堵,成為泉州市過境車輛和泉州中心市區、晉江往來的主要通道之一。大橋建成通車近20年來,對泉州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