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來,按照《2024年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工作方案》及晉江市委“1+6”專項攻堅行動要求,內坑鎮立足工貿帶動型鄉鎮定位,聚焦富民產業發展好、鄉村建設提升好、鄉村文化傳承好、治理能力建設好、黨建統領發揮好等“五好”重點任務,以落實五個“一”為推動,以實現五個“零”為牽引,構建“強鎮引領、以鎮帶村、村興民富”的鄉村振興整鎮推進新格局。現將有關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堅持扶強培優,有效夯實農業產業根基。一是鞏固糧食生產保安全。立足貫通“產”的鏈條、深挖“土”的優勢、做足“特”的品牌,2024年全鎮種植規模超2萬畝,農業總產值超4億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6542畝、產量2986噸,分別完成上級下達任務的100.9%和100.8%,糧食生產工作連續3年位列晉江市前列,其中2023年位居晉江市第一。推進撂荒耕地復耕復墾工作方,2024年撂荒耕地需復耕16宗、面積55.25畝,截至日前,已完成55.25畝撂荒耕地復耕復種,撂荒耕地復耕復種銷號率100%。二是堅持龍頭帶動強產業。持續推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相繼成立21家專業合作社,成功培育力豪現代農業等5家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旭日蔬菜基地等9家泉州級及以上家庭農場示范場(優質場)。引導各村立足實際,依托資源優勢,深挖主導特色產業,砌坑村被定為省級產業振興示范村,砌坑村(蔬菜)、黎山村(辣椒)被評選為2023年泉州市級“一村一品”專業村。投入1900余萬元實施中央整縣推進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項目,建成農產品冷藏保鮮庫1.3萬m3、庫容3000噸,2025年還將完成農產品冷藏保鮮庫建設項目2個,全面構建形成農業育苗、生產加工、冷鮮配送等全產業鏈格局。培育形成辣椒、米業、蔬菜3個超億元生產基地,有效帶動千戶群眾穩定增收。三是建設高標農田穩增收。從項目選址、地塊踏勘、后期管護、生產指導等環節全周期建好管好用好高標準農田,2019年以來,共建成高標準農田5279畝,占全市的7.58%,畝均年增收200元。今年還將完成呂厝等4個村、225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鎮近一半耕地將升級為高標準農田。不斷健全完善“統一承包+連片流轉+高標改造+收益共享”的土地承包流轉模式,全鎮流轉土地規模達9635畝,統一流轉超4000畝、流轉價格畝均提高500元,其中群眾增收200元、村集體創收300元,實現群眾收益與村財收入“雙提升”。四是品牌示范培育有特色。聚焦辣椒、胡蘿卜等主導特色農產品,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和農村居民技能培訓17場,受訓1580人次,切實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塑造和標準化生產,全鎮辣椒種植面積、規模占全市的50%以上。2023年以來,累計策劃實施49個特色現代農業項目,總投資3000余萬元,爭取各級財政獎補資金948.18萬元。內坑胡蘿卜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8個農產品被認定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
(二)堅持精耕細作,全面激發鄉村內源動力。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強化策劃經營運作,分類分步推動實施,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一是搭建回歸平臺。動員全社會力量助力鄉村發展,成立鎮級教育發展促進會,累計籌集善款超1.3億元。長埔村率先在全市成立首個村級鄉村振興促進會,示范帶動黃塘等3個村成立促進會。目前鎮級促進會以及坑尾等11個村級促進會已經基本籌備就緒,預計籌集資金超5000萬元,鄉村振興促進會實現全鎮50%以上村覆蓋。二是共謀鄉賢項目。按照“策劃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的思路,通過鄉村振興會、村企合作、鄉賢回歸興業、鄉賢捐資等形式,引導各村用好鄉賢、僑親等資源反哺家鄉建設,累計對接梳理、策劃項目107個、總投資4.3億元,其中已開工建設的13個項目中投資超千萬元項目8個。三是打通經濟脈絡。結合農村三塊地改革,引導各村整合利用土地、項目、政策等資源優勢,探索形成產業帶動、資源開發、資產盤活、服務配套、村企合作、文旅融合等6種集體創收模式,2021年以來,連續3年率先在全市完成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任務。有力搶抓盤活利用低效用地試點契機,排摸低效用地5700多畝,6個土地整治項目納入全市試點項目盤子、項目數占全市60%,新增7個集體經營性入市項目,實現村企共享土地紅利。截至目前,2024年度全鎮28個村中,有27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過25萬元,其中25個村超50萬元,6個村超100萬元,全鎮村集體經濟總收入1821.1萬元,較2020年“翻一番”。
(三)堅持夯基壘臺,不斷加速城鄉融合發展。積極融入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晉江區域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助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一是注重規劃引領。鎮級層面,堅持“一盤棋”思想,統籌產城聯動、城鄉融合,科學規劃城鄉發展空間布局,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高標準完成面積1.5萬畝的3個核心片區控規編制及7個專項規劃修編。委托福建農林大學農村發展研究所編制《晉江市內坑鎮鄉村振興發展規劃(2024-2029)》,鎮政府與泉職大聯合成立內坑鎮鄉村振興學院,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智力和人才培訓保障。村級層面,推動各村優化調整村莊規劃,實現村莊規劃全覆蓋。開展長埔、黃塘、內湖等12個村莊規劃修編和內坑鎮核心區和黃塘-黎山片區控規入庫,聚焦低效用地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摸排具備開發潛力土地2522余畝。學習借鑒《黃巖探索》一書實施鄉村振興規劃引領的思維理念,積極推動高校與村級對接合作,沉浸式參與整村鄉村振興發展規劃、打造及運營,提供“保姆式”、全過程服務指導。推動砌坑村與閩江學院、霞美村與泉州師范學院、長埔村與天津規劃院項目分院建立“陪伴式”服務機制并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完善基礎配套。以“強功能、優配套、提品質”為導向,近3年來累計投入6.2億元實施“抓城建提品質”項目16個,其中已建成電力、污水、道路等工程12個,鋪設污水管網約400公里、接戶率達91.5%,統籌推進第二中心幼兒園、內坑實驗小學、敬老院等一批民生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鎮功能和承載能力。高標準謀劃泉州職業技術大學三期規劃建設,打造“產教城”融合發展區。主動對接泉州南翼國家高新區綜合交通規劃,統籌城鄉路網、電網、水網、污水管網等內部綜合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雙龍路等10.8公里鎮域骨干道路改造提升,啟動蓮山路改造、古蓮路(一期)改建、區間道路縱三路等道路建設,轄區內公路、鐵路、高速共有240條(高速2條、鐵路1條、鄉道40條、村道197條),公路通車里程增至247.48公里,全鎮28個行政村均通公路,通達雙車道建制村覆蓋達到100%,橋梁53座,危病橋整改率達到100%。持續推進“兩高”及僑暉路、物流園大道等重要通道及鄉村振興試點村、鄉村振興示范線、鎮域中心既有農房進行綜合整治,推行農房建設“帶圖審批”,常態化落實執法巡查。2024年我鎮裸房整治任務數420棟(鎮域中心4個村裸房42棟),截止目前我鎮裸房整治已完工437棟(鎮域中心4個村裸房42棟),完工率104.05%。嚴格落實“兩違”常態化巡查,今年來,對335宗在建農房進行巡查(憑證施工率100%),嚴格落實農村自建房“四到場”制度,包括放樣到場、基槽到場、關鍵節點到場、竣工到場,實現新建農房“四到場”比率100%。三是扮靚生態環境。強力整治占道經營、亂停亂放等頑疾,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加大環衛巡查力度和環衛考評結果運用,健全完善獎懲制度,提升環境衛生服務水平。探索“林長制+河湖長制”協同聯動機制,合力推進綠美河湖建設,整合串聯7個泉州級及以上振興示范村、長埔、后山等28個“綠盈”鄉村,創建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線9公里。開展美麗村莊創建工作,黎山村、長埔村、砌坑村獲評省級鄉村振興試點村,黎山村、前洪村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坑尾村獲評省級森林村莊,砌坑村獲評泉州市美麗宜居村莊稱號。深化鄉村“五個美麗”創建活動,全鎮共精心謀劃89個年度創建任務(其中,55個“美麗鄉村庭院”、29個“美麗鄉村微景觀”、3個“美麗鄉村小公園、小廣場”、1個“美麗田園”、1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點”),覆蓋全鎮28個村,改造提升完工率達100%。砌坑村美麗田園、黃塘村尚林苑微景觀、亭頂村紅色糧倉入選泉州市“五個美麗”典型案例,黎山村張金健庭院、長埔村王小白庭院2個美麗庭院入選福建省2023年度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典型-“美麗鄉村庭院之星”。結合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和美麗鄉村建設,積極發動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實施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777畝(補植修復363畝、更替修復414畝),新增植樹造林65畝,獲評“泉州林長制示范鄉鎮”。抓好森林防滅火工作,認真做好16宗、面積5.3128公頃森林變化圖斑自查、整改工作,持續保持打擊毀林高壓態勢,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四)堅持黨建引領,凝心聚力護航鄉村振興。通過“黨建+”與服務群眾、城鄉發展、鄉村治理相促互融,不斷探尋解鎖高質量發展“密碼”。一是凝聚黨建合力。將“凝聚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動能”作為一把手抓黨建項目,實施“書記領航”“鄉賢促振興”“爭星奪旗”三大行動,持續優化基層人才隊伍,鍛造鄉村振興支撐。今年來各類鄉賢信息庫3067人,為打造更多鄉賢反哺典范、鄉村振興樣板,讓鄉村振興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眾打下堅實的基礎。培訓新型職業農民500余人次,指導解決問題102個。注重農村實用人才培育,培育泉州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5名,晉江市優秀農村實用人才17名,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28名、法律明白人889名,法治帶頭人328名、市級農村治理人才10名、泉州市鄉村工匠2名、農村建筑工匠144名。二是用好用足政策。樹牢項目化思維,用項目挖掘釋放老區政策“紅利”,助力革命老區鄉村振興。近5年,市主要領導4次帶隊深入內坑老區村現場辦公,鎮村兩級策劃實施革命遺址保護修繕、基礎設施補短板等老區扶建項目79個,累計爭取上級補助資金3609萬元。搶抓專項債發行“窗口期”,圍繞補齊鎮域基礎設施及配套服務短板策劃打包項目,成功申請專項債18億元。三是傳承鄉村文化。推進內坑示范線農文旅融合發展,在“紅色之旅 烽火內坑”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線的創建基礎上,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如亭頂紅色糧倉、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歷史紀念館、內坑革命烈士紀念碑、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等),結合內坑旅游地圖發布,邀請報社、旅行社等開展采風活動,進一步深化示范線路創建成果。依托力豪現代農業公司,打造集現代觀光農業和科學自然科普為一體的旅游觀光休閑園。舉辦內坑鎮全民健身運動會第十八屆基層男子籃球賽暨第七屆工會職工籃球賽競賽、內坑鎮“留鄉愁‘砌’港灣”中秋民俗活動暨福建百姓大舞臺主題活動、港澳臺“尋根逐夢”夏令營(內坑營)以及各類體育賽事、非遺研學活動。結合慶春節、元宵節,邀請轄區文化文藝團隊進行文藝表演,豐富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四是深化基層治理。以網格化和“黨建+”鄰里中心建設為抓手,實現空間整合、資源下沉、集成服務,獲評市級“最美網格站”9個、“最美網格員”10名,砌坑村成為晉江唯一一個農村類型的泉州五星級“黨建+”鄰里中心。持續探索創新多元力量聯合調處模式,整合“三村調委會”“永春(全國調解能手)工作室”等調解資源,逐步探索建立“133N”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即:建立“1”站式多元化解中心、調解平臺“3”互補、調解方式“3”聯動、“N”個主題活動日),矛盾糾紛調處率達100%,“六守六無”星級平安村創建量連續6年穩居全市前列。
(五)堅持典型引路,以點帶面推進鄉村振興。一是典型案例梳理情況。1.開展“我拿什么做示范”主題調研活動,組織黎山、長埔、砌坑3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開展調研活動,從“我的基礎條件是哪些”“我的創建目標是什么”“我已做成了哪些成效”“我下一步要做哪些工作”等四個方面進行調研,進一步提升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創建水平。2.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特色優勢農業,帶動群眾勤勞致富,閩皖辣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入選《福建省鄉村建設導則(2024版)》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典型案例。3.豐富紅色文化內涵,以五峰公園為載體,設立晉江地方黨史文化長廊、林長制文化長廊、泉州中心縣委革命歷史紀念館,深入挖掘地方革命歷史文化,聚焦生態、文旅體驗概念,塑造地方城鎮公園紅色文旅主題化的升級典范。二是信息報導采用情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緊扣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扎實做好“三農”新聞宣傳工作,為深入學習“千萬工程”經驗,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2024年以來,內坑鎮信息稿被市級以上主流媒體采用25篇。其中,中央級4篇、省級14篇、泉州市級5篇、《晉江要訊》《晉江信息》各1篇,相關工作分別被中國應急管理報、中國安全生產網、中國網、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東南網、福建河湖長制、泉州僑區快訊等中央、省、市媒體報導。
二、存在問題
總結一段時間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開展情況,盡管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農村人才缺乏。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導致勞動力和人才嚴重不足,直接制約著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農村實用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缺乏,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育力度不夠,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二是集體經濟不強。部分村村集體經濟仍存在底子薄、壯大難的問題,鄉村產業項目多是依托土地流轉落地,但盤活農村土地還面臨一些困難。三是文明意識不夠。當前全面推動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取得階段性成效,但隨著農村地區人口老齡化加劇,部分農戶對農村地區落后生產生活環境習以為常,對改變生產生活習慣和改善居住環境缺乏主觀意愿。
三、下階段工作思路
下階段,內坑鎮將按照上級安排部署,以今天調研活動為契機,抓緊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真正把鄉村振興落實到項目上,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重點抓好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繼續堅持黨建引領,讓基層組織“強”起來。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涉及農村千家萬戶,關乎農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農村基層黨組織主動作為,通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動改革措施落地生根,為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提供堅強保證。要夯實組織架構。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引導村黨組織依托區域發展優勢,深入分析、找準定位,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健全完善“黨政主要領導牽頭抓總、分管領導協調推動、班子成員齊抓共管、村黨組織書記具體落實”的工作機制,統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基礎服務設施提升、鄉風文明建設等各項工作,形成鄉村治理新局面。要建強班子隊伍。充分利用村級組織換屆選舉等契機,采用從村級現任和后備干部中“提”,從外出經商的黨員中“引”,從本土企業黨員中“選”,從老干部、老教師和回鄉優秀畢業生黨員中“挑”等方法,打造“龍頭”村干部。建立“遠、中、近”三級村級后備干部信息庫,強化跟蹤培養、實踐鍛煉和動態管理。要強化幫帶聯建。落實“人才反哺農村”工作,加快引導人才、項目、資金、技術回流農村。實施“鄉創聯盟”導師幫帶機制,通過“多幫一”“強村+弱村”聯建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提升。
二是繼續堅持黨員帶頭,讓黨員群眾“動”起來。農村黨員身處基層鄉村一線,與農村群眾聯系最緊密、關系最親近。內坑鎮充分發揮農村黨員思想先進、立場堅定的政治優勢,熟悉政策、引領發展的能力優勢和扎根基層、戰在一線的群眾優勢,創新“五層四級”工作辦法,通過建體系、列清單、抓聯動、強督促等舉措,狠抓黨員立體化教育、管理、監督等機制,全力推動基層黨建水平全面提升、全面過硬。要強化黨員建設。通過專題學習討論、黨的組織生活、主題黨日活動、警示教育等形式,細化黨員教育管理、黨員發展、支部陣地等規范化建設,讓黨員黨性觀念固化于行、內化于心。要強化主題黨日。結合上級要求,各基層黨組織研究確定主題黨日活動初步安排,提交黨員大會集體討論,每月固定一天為主題黨日活動,讓黨員群眾參與到學習教育、新農村建設、愛河護河等活動中,帶領黨員群眾激發內生動力,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推進鄉村振興。要完善管理機制。建立健全黨員“大數據”管理平臺,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及時掌握村情民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水平。如長埔、黃塘、黎山等村通過結合村情實際,創新積分管理制,有效調動黨員群眾參與到鄉村振興建設。
三是持續推動鄉風建設,讓鄉風氛圍“濃”起來。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要始終堅持把基層黨建與鄉風文明建設結合起來,大力實施農村環境治理,改善農村環境衛生面貌。要改善農村環境。制定印發《內坑鎮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工作意見(試行)》,高頻次、全覆蓋、常態化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愛國衛生運動,營造人居環境整治人人支持、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掀起全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熱潮。要建強基礎配套。全面對標融入中心城區,圍繞增強鎮區發展地位,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強力推進“兩高”及重要道路沿線的整治升級。啟動蓮山路改造工程,加快雙龍路、錦豐路等鎮域骨干道路改造提升,統籌抓好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要深化鄉村內涵。以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線“紅色之旅、烽火內坑”為契機,鼓勵各村高質量推進各級各類鄉村振興示范樣板村創建,積極探索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徑和模式。
四是持續強化人才支撐,讓基層隊伍“壯”起來。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內坑鎮堅持從嚴加強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建設,堅持把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群眾信得過的人選拔到村黨組織隊伍,把好鄉村振興的正確方向。要培養打造本地人才。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作用,加快職業農民隊伍建設,形成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帶動發展規模經營和合作生產,吸引農民以地入社入股,加大對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扶持政策,提高企業注入的吸引力。要激活在外鄉賢力量。聚焦“三產融合”和“三農”發展需要,注重引導在外鄉賢回鄉支持鄉村振興建設,充分發揮鄉賢人脈、資源、威望優勢,強化黨組織引領,形成了集聚一批人才、發展一個特色產業、帶動一方致富的示范效應,實現人才回鄉、資源回流,有力釋放鄉村治理新動能。要開展柔性引才項目。以鼓勵招商引資引智為關鍵,引導投資機構、創業團隊到農村區域投資興業、大展手腳,推動“學院+基地”“學院+產業”聯動發展模式,引進相關大學的專業“設計+投資”團隊進駐,就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加大與鄉村發展專業機構、資深專家的合作交流力度,為鎮村量身定制產業發展策略,力爭在鎮村產業拓展、新業態策劃、新模式探索上取得新突破。
五要持續錨定產業目標,讓鄉村經濟“活”起來。實施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重點,產業融合是出路。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農村改革發展的作用,以“一村一品一特色”為抓手,通過摸清摸透村集體資源“家底”,統籌整合資產、資源、資金,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路徑。要突出產業增效。完成糧食生產任務,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成常規農藥殘留檢測任務,實現規模場戶一品一碼全覆蓋。建設高標準農田2250畝,不斷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持續增強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組織特色產品參加各級展(博覽)會,打響內坑農業品牌。力爭培育1-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定目標、強措施,不斷提高村級自我“造血”能力。舉辦建陶、鞋塑政企晚餐會,助力企業搶訂單、拓市場,推動主導產業提質煥新。要突出項目建設。深入實施“百企幫百村,社會力量促振興”行動,以1條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線為紐帶,充分發揮股份經濟聯合社平臺和鄉村振興促進會2大平臺作用,重點打造長埔、砌坑、黎山等3個示范村,示范帶動其他村鄉村振興建設項目建設。推行重點項目專班制服務,全要素保障,推動33個鄉村振興整鎮推進2024年度重點項目建設。要突出融合發展。在“紅色之旅 烽火內坑”泉州市鄉村振興示范線的創建基礎上,依托豐富的紅色資源(如亭頂紅色糧倉、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歷史紀念館、內坑革命烈士紀念碑、泉州中心縣委機關舊址等),與傳統文化(手工面線、豆干、碗糕等)和現代產業(建陶、鞋塑)形成三大紐帶,結合內坑旅游地圖發布,邀請報社、旅行社等開展采風活動,進一步深化示范線路創建成果,依托力豪現代農業公司,分區設立團建研學區、親子活動區、勞動教育實踐區、傳統農耕體驗區、圍爐煮茶休閑區等,打造集現代觀光農業和科學自然科普為一體的旅游觀光休閑園,推進內坑示范線農文旅融合發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