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歷經歲月風霜的南宋古橋順濟橋如今只剩斷橋殘垣,橫跨晉江兩岸的宏偉骨架和宋代石船型橋墩,還在無聲訴說著宋元中國海洋商貿中心“朝為原憲暮陶朱”的海外交通貿易盛況。
我的名 片
順濟橋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臨近順濟廟(天后宮)而得名。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于公元1211年主持建造,為梁式石橋,橋體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側橋頭指向德濟門的方位。順濟橋遺址是體現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運輸網絡的代表性遺產要素。它是伴隨著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陸轉運系統,與德濟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
泉州網7月8日訊(記者 殷斯麒)完善的交通運輸網絡,是一座城市走向繁榮昌盛的重要基礎。就古代而言,航運船舶固然重要,車水馬龍的陸運交通,更是社會生產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千百年來,泉州人始終沒有停止過修橋筑路,不斷邁出走向全世界的步伐。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歷經歲月風霜的南宋古橋順濟橋如今只剩斷橋殘垣,橫跨晉江兩岸的宏偉骨架和宋代石船型橋墩,還在無聲訴說著宋元中國海洋商貿中心“朝為原憲暮陶朱”的海外交通貿易盛況。
見證海洋貿易繁榮 推動古城南部商業區發展
橋,是人民日常交往、經濟交流的命脈,古泉州人將順濟橋視作“下通兩粵,上達江浙,實海國之沖衢,江城之險要”的交通生命線來進行維修和保護。作為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順濟橋是伴隨著海洋貿易發展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重要通道,完善了泉州水路轉運系統。
據清道光《晉江縣志·卷之十一·津梁志》載:“順濟橋,在德濟門外,筍江下流。《閩書》:‘舊以舟渡’。宋嘉定四年,郡守鄒應龍造石橋,長一百五十丈余,翼以扶欄。”順濟橋位于泉州古城德濟門外晉江下游的浯江之上,是古代泉州南門外的一座名橋。因靠近順濟廟(即天后宮),被命名為“順濟橋”。又因其造于石筍橋之后,所以俗呼“新橋”。
一座南宋修建的古橋,歷經數百年風雨后仍得以保存,與其精妙的建造技藝是密不可分的。順濟橋為梁式石橋,橋體為“東北——西南”走向,東側橋頭指向德濟門的方位。順濟橋的建造吸取了洛陽橋的建橋方法,采用“筏型基礎”法,全河床拋填石塊形成結構基礎,其上干砌條石形成橋墩,上部為石梁結構。“順濟橋的橋墩建造采用宋代船形石墩形態,這種形制的橋墩是橋梁建筑的典范。雖歷經歷代修繕,仍保存著歷史上的船形石墩,對后人了解宋代建橋技術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泉州地區古橋梁發展史研究提供重要資料。”鯉城區文旅局工作人員林志福介紹。
“順濟橋位置獨特,與石筍橋共同構成橫跨晉江的南北兩座橋梁,與天后宮、德濟門遺址景觀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證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提升。”林志福說道。潮起潮落,晉江水奔涌不息。如今,順濟橋遺址還佇立江上,現存橋長約400米(包括部分橋面和橋墩11個),共有船型橋墩及橋墩遺址約30處,現存橋墩長約8.5米,寬約3.5米。
中外商人集資建設 添注城市包容友好史
順濟橋,是本地鄉紳和外國商人集資建設而成,是泉州這座城市多種族、多元文化和諧交融歷史的生動注腳。
南宋,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發達,泉州城內城外商旅往來不絕。德濟門位于晉江北岸,是泉州古城的南大門,亦是南北交通往來的重要關口。可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之前,晉江南岸以及漳州、潮州等地的“海濱之民”想通過德濟門進入泉州城,只能依靠小舟擺渡過江,這樣既費時費力,又不安全。鄒應龍任泉州知州后,發現了這個問題,于是決心在德濟門外建一座通往晉江南岸的跨江石橋。
當時最大的問題是造橋資金如何籌措,鄒應龍想利用蕃商集資來解決建橋資金。南宋時,泉州城南門左近有較發達的蕃商聚居街區,“諸蕃有黑白二種,皆居泉州,號蕃人巷”(祝穆《方輿勝覽·卷12·泉州事要》)。隨著蕃商“住唐”人數的遞增,其聚居區慢慢溢出城南一帶,向東延至近郊的法石港。沿江上下,十里繁華,整個泉州城“廛肆雜四方之俗”。這些居泉蕃商,熱心資助修城、建橋、造路等公益事業,他們的慷慨贏得了泉州人民的尊重,為民族和睦打下良好的基礎。嘉定四年,鄒應龍籌劃泉州城墻大修時,就曾得“賈胡簿錄之資”。所以,在建造順濟橋時,他同樣向蕃商發出號召,希望能得到他們的幫助。
蕃商也沒有讓鄒知州失望,再次慷慨解囊,踴躍捐資,解了順濟橋建造資金的燃眉之急。資金一到位,鄒應龍僅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便造好了順濟橋。“伴隨晉江北岸的自然淤積,泉州城市逐步向南部發展。從公元1009年清凈寺建成、1087年市舶司設置至1196年順濟廟建成,城市南部的商業性城區逐步拓展。而順濟橋的建設正是城市南部商業聚居、商業發展、交通需求旺盛的體現。此后公元1230年沿江翼城的建設及城市南門的南遷,標志著泉州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形態的確立。”林志福介紹。
保留城市文化記憶 遺址將進行加固修繕
歷史上,順濟橋屢受風雨影響,出現損壞現象,皆得到泉州地方重視,大力維修保護。1956年受臺風影響,順濟橋被沖斷;20世紀60年代進行修補,將損壞的九孔改為簡支組合梁;1993年,對古橋進行加固和修繕,橋墩水下部分仍保留宋代古船形橋墩的基礎,橋面仍基本保留20世紀30年代舊貌;2000年,順濟橋15號橋墩損壞,失去支撐能力,交通封閉。
站在江邊,遙想當年。順濟橋附近的江岸邊曾是泉州進城港口南關港的所在,這一帶成為商舶貨物云集、商人行香禱告的繁忙區域。后來,經歷數次臺風,古橋風貌部分坍塌沖毀。這個曾經的城市商業性城區對外銜接的交通樞紐已不復當年興旺。
作為泉州古城較大的宋代城市建筑文物遺址,順濟橋如何保護,引發眾人關注。“目前已經明確了順濟橋遺址保護范圍,拆除了橋下南端違章搭蓋的建筑,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接下來相關部門將對橋的遺址進行加固和修繕,并在橋頭加強順濟橋遺址文化的展示,讓大家更了解遺址的歷史淵源和重要地位。”林志福說。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