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泉州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躍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當前,覆蓋行業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正有力助推泉州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70年,泉州產業結構持續調整優化
——現代產業體系助推高質量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泉州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躍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當前,覆蓋行業門類齊全、特色鮮明、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正有力助推泉州高質量發展。□記者 蔡紫旻 通訊員 吳秋明
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記者從市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泉州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了解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泉州產業基礎十分薄弱,194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3億元,三次產業比例為62.4∶9.0∶28.6,為典型的農業社會。
經過70年的發展,泉州經濟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調整優化,基本沿著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的通道行進。
從構成看,第一產業比重明顯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大幅上升,第三產業比重平穩提高。其中,第一產業比重從1949年的62.4%下降到2018年的2.4%,下降了60.0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比重由1949年的9.0%螺旋上升至2015年的60.3%,達到最高點,此后隨著三產的快速發展,2018年回落到57.7%;第三產業比重則由1949年的28.6%上升至2018年的39.9%,上升1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持續上升,產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我市的三次產業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逐步提高
新中國成立初期,泉州的出口基本為零,而后逐步有些商品出口但規模十分有限。改革開放以后,泉州對外貿易大幅度增長。1980年—2018年,全市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6.7%,出口商品結構也取得可喜的變化。1986年,農副產品比重由1979年的55%下降為24%,輕紡、工藝等工業產品比重由45%上升到76%。
上世紀90年代,泉州在抓好罐頭、茶葉、紫菜等大宗商品出口的基礎上,還開發石雕、石板材等新產品,商品結構持續完善。進入新世紀,泉州積極實施科技興貿和品牌戰略,進一步形成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優勢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出口商品競爭力不斷增強。
“十三五”以來,泉州進一步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積極鼓勵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數控機床等產品出口,機電、高新技術產品比重逐步提高。2018年,泉州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合計占出口總額比重為28.1%,比2012年提高13.5個百分點。
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
70年來,泉州的城鎮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市絕大部分人口居住在農村。1955年—1978年,全市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基本在10%以下。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1978年—2018年,全市城鎮人口增長14.5倍,城鎮化率從8.2%提升到66.6%,提高58.4個百分點。黨的十八大以來,戶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提速,2012年—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由28.5%提高到50.2%,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的差距由31.9個百分點縮小到16.4個百分點。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