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防災能力,我市編制新規劃——
加快建設海綿城市
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今年影響泉州最大的自然災害當屬臺風。9月15日,臺風“莫蘭蒂”帶來的強降雨讓城市出現較為嚴重的內澇。
除了擔心城市再出現內澇,造成損失和出行不便外,許多市民提問:“泉州該如何規劃建設,才能提高防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帶著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和市直代表二團代表、泉州市排水管理中心辦公室副主任蘇靜璇。
《中心城區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有望年底完成
記者:我市出現相對嚴重的內澇,除了不可抗力的極端天氣,也有排水防澇設施的不夠完善,無法有效快速排澇的問題。在城市規劃方面,是否有相應的措施?
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市城鄉規劃局一貫重視我市排水防澇問題,先后委托編制了各組團市政工程、排水防澇等一系列規劃。該系列規劃的防洪標準為百年一遇,防澇標準為20年一遇,是目前福建省內最高的設防標準。這些規劃有效地指導了我市相關排水防澇設施的建設,比如西北洋滯洪區、城東東澄湖滯洪區及市區相關溝渠等。去年,按照住建部發布的《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的有關要求,我局又委托編制了新的《中心城區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有望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根據該規劃,中心城區防澇標準要提高至30年一遇,東海組團防澇標準提高至50年一遇,將極大提升我市的排水防澇水平。規劃內容涵蓋城市雨水徑流控制與資源化利用、城市排水(雨水)管網系統規劃、城市防澇系統規劃等,是一項集雨水排放、防洪排澇、雨水資源化利用等多領域的新型綜合大專項規劃。
“海綿城市”總體規劃正在編制
記者:社會各界多位人士表示,“海綿城市”的建設,能緩解城市內澇,泉州是否有相關進展?
市城鄉規劃局相關負責人:“海綿城市”,為解決城市內澇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所謂“海綿城市”,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讓城市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收和釋放雨水,更好地應對自然災害,做到“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
目前,《泉州市中心市區海綿城市總體規劃》正在編制中。
蘇靜璇:我個人認為,這個措施值得推廣,我市要積極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科學布局建設地下雨水調蓄設施,同時結合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的實施,比如鋪設透水磚,緩解城市內澇壓力。
建議加快啟動建設西華洋滯洪區
記者:此次黨代會,您關注城市的內澇問題,帶來哪些建議?
蘇靜璇:經過前期的調查,我有三個建議。第一,加快中心市區滯洪區、泵站等防洪排澇系統建設。目前,我市有3個滯洪區,它們分別是西北洋滯洪區、浦西滯洪區、東澄湖滯洪區。而位于北峰片區的西華洋滯洪區建成后將提高中心市區的滯洪能力,不過仍未啟動建設。據悉,西華洋滯洪區屬于北峰豐州組團滯洪排澇系統工程的一部分,該工程包括滯洪區及景觀工程、排澇泵站、排洪溝渠和防洪閘四個部分,設計總用地約127公頃。
第二,加快道路積水點改造,增加雨水口,實施雨污分流。當前,主要是抓好中心市區19個防洪排澇整治點,加快對排水管道、雨水井等設施的疏浚,確保市區防洪排澇設施的有效提升。
第三,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提高排水防澇綜合能力,不過此舉措在老城區較難開展,因為涉及交通、拆遷、復雜的地下管網等,新區倒是適合開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