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當前養生市場的亂象,又著實令人憂心。打開電視,有“專家”告訴你,“每天喝養生粥,能預防骨質疏松”;收聽廣播,有“患者”談親歷,“吃了XXX,我的糖尿病居然好了”;打開書本,“資深專家”提醒你,“提早祛濕補氣,你可以活到120歲”;即使宅在家里,打開手機也能看到,“醫生都救不了自己,如何來救你?養生不是消費,而是給你續命!”……
巨大的養生需求催生出了魚龍混雜的養生市場,而由利益催生出的養生亂象,其實是社會轉型期的一種社會病。
養生市場怎個亂字了得
■ 半月談記者
朋友圈里被各種保健養生信息刷屏、老人迷信各種養生“秘籍”、瘋狂購買各種保健品……近年來,養生信息傳播混亂,很多人已深受其害,卻仍深陷其中。
騙局瞄準老年人
青海省西寧市的李月芳老人年逾七旬,平時身體除了血壓有些高沒別的大毛病,所以一直吃降壓藥緩解頭暈等癥狀。從去年冬天起,老人經常在廣場上和一些晨練的同伴收聽收音機里面的養生課。經不住各種充滿誘惑的宣傳,今年3月初,老人撥打熱線電話并先后花7000多元從沈陽郵購了五盒“清基膠囊”開始長期服用。
“聽收音機里面講,人之所以生病和衰老是因為自由基、血銹存在于血液中,導致免疫力低下,從而使血液到達的器官都受到影響。食用‘清基膠囊’可以給體內‘大掃除’,提高細胞活力,保護各器官,延緩衰老。”李月芳老人說,聽了熱線電話里賣藥“專家”的話,她便停服了降壓藥,專吃這種保健品。剛開始服用時,她沒有明顯的感覺,慢慢地,身體越來越差,并時常眩暈。今年6月的一天,李月芳突然在家暈倒,檢查后發現因停用降壓藥,患有腦供血不足、多發性血管狹窄。至今還躺在病床上的李月芳“后悔得腸子都青了”。
類似情況并不鮮見。
在網絡問答社區“知乎”上有人提問:“有被養生節目洗腦的家人是怎樣一種體驗?”竟然得到了1000多個回復。
其中一名網友說,公公退休前是化工企業的總工,婆婆是西醫(藥劑師),然而兩位老人沉迷于電視養生節目和各種養生課,家里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被各種保健品堵得只能側著身走。兩位老人總共近8000元的退休工資,本來在當地二線小城是完全夠用的,結果他們買一床紅外線全能治療被花去5000元,買一個“殺死癌細胞”的保健杯1500元,買一個小分子凈水機2000多元,諸如此類的舉動,完全勸不住。家里堆積的各種保健品可以傳三代了。最慘痛的是,婆婆7月初的一個晚上突發腦梗,送到搶救室后,公公翻遍全家,存折上只剩下220元錢。而公公還在說,有些保健品可以預防腦梗的,要是早點吃就好了。
在深圳,半月談記者以“找工作”為由進入深圳市福田區一家養生器械門店,經攀談,一位工作人員透露說:“我們可以通過對方的穿著和聊天內容了解老年人的經濟條件和身體狀況,以免費活動吸引他們,留了電話加了微信,進門之后再推銷各種產品。”
隨后,店內一款號稱能夠防癌、抗衰老的養生床吸引了55歲的李女士注意。這樣一張床墊要價兩萬多元。在養生門店,一名自稱是預防醫學養生專業的工作人員向李女士介紹,在這種床墊上睡一年以后,“一般的心腦血管病就沒有了,像腦淤血、糖尿病、高血壓也可以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可能治愈”。在這位工作人員口中,一張床墊就能祛除百病,不但能治好老人常見病,甚至對癌癥都有效果。李女士興致勃勃地進行了體驗,期間銷售人員提供飲料茶點、贈送禮品,并提出當日交定金就能趕上按月現金返還的活動,這讓李女士動了心,當即掏錢交了500元定金。
記者采訪發現,還有不少沒有中醫執業資質的美容院、養生館、SPA或者足療店,居然為患者號脈診療,隨意給人扣上“氣血兩虛、脾胃不和”的帽子,對所有體質不加甄別地進行艾灸、拔火罐、刮痧等“套餐治療”,讓人傷財更傷身。
朋友圈里的“偽養生”
除了不少老年人深陷養生迷局,微信朋友圈里的“偽養生”也是鋪天蓋地。
朋友圈里時常可以看到類似“中醫秘方根治白發”“幾元錢治好你的白發”的帖子。一名26歲的安徽籍碩士研究生,為了找個好工作,下定決心治療脫發,按照朋友圈帖子的說法,4個多月內服下了5.9斤何首烏,結果在體檢時被查出藥物性肝功能異常,之后肝臟迅速衰竭,搶救無效失去了寶貴的生命。
近日,記者在健身房鍛煉時,聽到兩位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在閑聊。
“你喝紅豆薏仁兒水了嗎?”
“喝著呢!網上說疲勞、便秘、臉色不好都是濕氣重,喝那個祛濕,還降三高呢!”
“我也是從朋友圈看到的,就天天用破壁機打著喝。”
“打著喝?不是要煮粥嗎?”
“啊?我看的是打碎后用牛奶沖服啊!”
“應該是都可以吧,我看的那個帖子光點贊就2萬多,其中還有專家說怎么吃都有效。”
“對對對。我喝一禮拜了,你看我是不是氣色好多了?”
“真是呢!回去我也接著喝!”
見記者聽得認真,其中一位要求加微信:“姑娘,回頭你也喝,對身體好著呢!”
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這些虛假信息來源主要有三類:一是網絡,如微信公眾號、商業健康網站等;二是傳統媒體的養生保健節目及購物欄目;三是保健品和器械廠家做的講座式營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而興起的自媒體上的健康保健信息,由于缺乏把關人,各種偽養生甚囂塵上。
中山大學大數據傳播實驗室就曾推出一期《微信“謠言”分析報告》。報告分析了自2015年4月10日至6月5日的周舉報數排名前100位的謠言,共600篇公眾號文章,排名靠前的謠言主題是:養生、疾病、金錢,其中以“養生、食品安全”為主題的謠言占55%。
騰訊微信團隊也曾發布稱,2015年朋友圈謠言的舉報處理總量超過2100萬次。其中健康類謠言數量眾多。從內容類別來看,涉及食品安全的謠言最多,占到32.2%,提到癌癥的占30.8%。“致癌”“致命”“致死”等危言聳聽的詞匯頻繁出現在健康謠言的標題中。
透過數據看亂象
2015年1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了十大保健食品虛假宣傳廣告,其中9種都是與降血糖、血脂和抗衰老有關的,一個與減肥瘦身有關;2015年9月公布的8個案例中,5個和老年病有關,2個和提升性功能相關,1個與瘦身相關;2015年8月的12個案例中,10個與老年病有關,2個與補腎有關……
記者不完全統計了2015年至今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的60多起保健食品虛假廣告發現,其中80%都與治愈“老年病”有關。例如,通化頤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理氣舒心片”,該藥品為處方藥,不得在大眾媒介發布廣告,卻通過廣播健康咨詢方式發布虛假廣告,利用患者宣稱“用了3個月,心絞痛不疼了,血壓都下來了;兩個療程徹底治好了心臟病”等。
通過詞頻分析這些產品的宣傳發現,“徹底治療”“無副作用”“去根”“防止復發”等說法也是廣告中較常出現的。例如,陜西白云制藥有限公司生產的藥品“靈仙跌打片(廣告中標示名稱:靈仙片)”,就號稱“連續服用1大盒,風濕病徹底痊愈不復發”等。
記者梳理發現,這些廣告雖然表現形式各異,但無非是利用各種手段,夸大療效,騙取消費者的信任,將自己包裝為神藥、神貼。
一是“藥到病除”型:含有不科學的表述功效的斷言或者保障。違法廣告往往宣稱“一吃就好、幾天見效”,這些藥品對病癥似乎有攻無不克的“能力”。二是“包治百病”型:夸大產品功效和適應范圍。明明只是保健食品,卻恨不得宣稱對高血壓、前列腺、高血糖等病癥統統有效,一劑下去,所有病灶都能迎刃而解。例如,保健食品“天光牌鹽藻天然胡蘿卜素軟膠囊”,其廣告竟宣稱“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腦血栓后遺癥、前列腺等多達500種疾病,不用吃藥自愈”。三是專家、患者“站臺”型:利用醫療科研院所名義或以專家、患者名義和形象做功效證明進行虛假宣傳等。“專家”鼓吹,“病人”現身,初看以為是健康講座,實際上是推銷產品。
而這些虛假宣傳的產品價格往往不菲。2016年上半年,上海保健食品推銷問題情況報告顯示,在115件提及價格的投訴舉報中,52.2%的市民購買價值過萬元,最高者達到14萬元。上海市民張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岳父母在聽完講座后購買的一種名為“灰樹花膠囊”的處方藥,一個月的發票就有40000多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