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西北部源頭活水“搬”到東南部沿海缺水地區?泉州想到的辦法是,將7個水庫串聯起來。泉州“七庫連通”的模式,在全國屬首創。昨天,“泉州重點項目前期工作活動年”巡回走訪,來到“七庫連通”工程的主動脈——山美至惠女水庫段,這里已完成近半投資,項目順利推進,計劃明年底完工。
為何要連通?
泉州東南部沿海地區,人均水資源低至300立方米,已成絕對貧水區
“七庫連通”工程包括彭村、龍門灘、山美、惠女、菱溪、陳田和泗洲等7個水庫,項目估算總投資約62.58億元。
泉州水利部門人士介紹,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96.79億立方米,人均僅1152立方米,遠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屬水資源緊張區。其中,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東南部沿海地區,人均更是低至300立方米,已成絕對貧水區。西北部多為山區,人少經濟欠發達,可是山好水好,東南部靠海,人多經濟發達,水資源緊張,從整個水資源分布看也呈西北多、東南少的態勢。
而這7個水庫總庫容約為9.85億立方米,占全市大中型水庫總庫容的78%,是全市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關鍵所在,卻呈西北—東南方向散落在泉州大地上。
如何將這“七龍珠”串聯起來,通過北水南調、東西互濟,以解洛江、惠安和臺商區等口渴之困?2012年,泉州市委、市政府就關注到此事,并決定在全國率先實施七庫連通工程。
工程進展如何?
惠女水庫至菱溪水庫引調水工程,計劃今年10月開工
“七庫連通”工程建設包括新建水源工程、引調水工程和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三大類。新建水源工程的彭村水庫,目前已開工建設,預計明年元旦前下閘蓄水,今后將成為上游的一個大水缸。
引調水工程是在現有的水庫實現互通,主要線路是山美水庫至惠女水庫、惠女水庫至菱溪水庫、菱溪水庫至湄南供水、菱溪水庫至外走馬埭墾區、陳田水庫至泗洲水庫、泗洲水庫至泉港等。其中,惠女水庫至菱溪水庫引調水工程正在抓緊開展可研設計,計劃今年10月開工建設,2019年年底完工;陳田水庫至泗洲水庫引調水工程計劃2017年開工建設。
流域綜合整治方面,德化浐溪,永春桃溪、湖洋溪,山美水庫水環境整治和洛陽江流域整治等項目現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菱溪流域整治正開展規劃設計;壩頭溪流域整治已完成規劃編制,計劃今年年底開工。
建成有何益處?
有效解決泉州中期缺水問題;實現泉港、惠安、臺商區的雙通道供水
七庫連通工程完工后,主要有四大效益:通過水庫群聯合調度,大幅減少汛期水庫泄洪,充分利用雨洪資源,年均可增加調蓄水量1.55億立方米,相當于新建一座大型水庫,在白瀨水庫還未建成前,將有效解決泉州中期缺水問題;實現泉港、惠安、臺商區的雙通道供水;通過封閉式管道供水,將有效解決原供水線路沿途污染問題;通過綜合治理,將大幅改善河道水系水生態環境。
“七庫連通”后,不僅彭村、龍門灘、山美、惠女等7座大中小型水庫連通了,實際上也將閩江、晉江、洛陽江、菱溪、壩頭溪等5大流域也打通了,可形成“上蓄下引、資源互補、豐枯調劑、環境優美”的河庫水系連通大格局。
施工有何亮點?
引水管道直徑2.8米,可走一輛中型貨車;引水隧洞直徑4米多,1秒鐘最大可走水16噸
2014年最后一天,七庫連通工程山美至惠女水庫段正式開工建設,設計工期33個月,預計明年年底完工。概算總投資5.39億元,目前已完成近半。昨天上午9點多,海都記者來到C2標霞峰至洪梅隧洞工程現場,看到工人們正在焊接管道,旁邊放著幾段大鋼管。
“實際上,這跟家裝鋪水管一樣,也有直管、彎頭什么的,只是工程量、施工難度都大多了。”項目部相關負責人許先生介紹,鋼管都是特鋼材質,內壁涂了環保防腐防銹涂料,因此光滑耐用,厚2.6厘米,直徑2.8米,里面可走一輛中型貨車。
“這個工程難就難在要穿山鉆洞。”許先生介紹,這段工程輸水線路總長18.5公里,除了3.7公里管道外,14.8公里的隧洞施工難度較大。“炸藥申請報批手續嚴格而繁瑣,只有白天才能施工,因此打洞只能一點一點來。”完工后,引水隧洞直徑達到4米多,工程設計引水量12立方米/秒,最大引水量16立方米/秒,也就是說,隧洞1秒鐘最大可走水16噸,是通過高差來實現自流。(海都記者 陳建輝 田米 實習生 莊楠嬌 文/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