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6首面臨失傳的南音古曲,下個月錄制好就傳到網上去,讓這些文化遺產傳下去。”近日,南安梅山的南音愛好者李志城奔波于南安、安溪之間,請省級非遺南音代表性傳承人陳練彈唱“只有譜,幾乎元人會唱”的南音古曲,并錄制傳播上網,免費供世界各地的南音愛好者欣賞學習。
年輕的李志城是個南音愛好者,長期跟梅山文聯下屬的南音協會膩在一起,從而知道南音3000多首曲譜只有200多首廣為流傳,就此萌發拯救南安古譜的念頭,并付諸行動。
這是梅山人文化自覺的一個生動注腳。成立三年多來,梅山文聯作為福建省首個鎮級文聯,著力建設“精神小康”,廣種文化,在梅山催生出一朵“文化自覺”之花。
文化廣種心田 百姓唱好主角
“‘種文化’就是要把村民從看客變成主角,由村民們自己來興文化,興自己喜愛的文化。”梅山鎮文聯主席郭海榕介紹,在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2012年梅山文聯成立,整合區域內文化資源,搭臺子、建班子,定章立制,以健全的機構推動文化繁榮。
“種”文化,需要“種”,才能開花傳播。于是,梅山文聯籌備時就四處尋找、發動、吸納當地文藝人才,除了已有的南音協會,還新成立了文學、書法、音樂、舞蹈、美術、攝影、廣場舞和民間藝術等8個協會?,F在文聯已吸納300多名會員,其中有各自領域內的國家級會員3人、省級會員5人、泉州級會員60多人。這些會員來自基層,用百姓語言講百姓故事,成為催生“文化自覺”的號手、建設“精神小康”的推手。
“種”文化,需要地,才有處生根,扎根鄉土。梅山鎮文聯依托鎮黨委政府,充分挖掘區域內的文化資源,蓉中村、競豐村、埔仔村、光前學村、藍園學村的文化陣地成為定點活動場所,碰撞“思想火花”,打造“精神地標”。“以前文聯沒成立時,全鎮一周也就有兩三場南音活動,現在有了7個常年活動點,光鎮區一周就有三場,村里就更多。”梅山南音協會創會會長李斯評說,現在梅山是天天有南音,村村有南音。
“種”文化,需要育,才能激發內生活力,開枝散葉。郭海榕說,文化也需要項目帶動。梅山鎮文聯積極引導下屬協會開展文化活動,創新文化產品,并給予“后勤保障”。演出需要服裝,文聯協調;需要交通工具,文聯想辦法;需要加大宣傳,文聯溝通。去年,梅山鎮文聯引導、推動音樂協會改編《梅山版小蘋果》,將梅山近年經濟社會的發展成果融入歌詞,并請來廣場舞協會的骨干,深入各個企事業單位、村居手把手教跳“小蘋果舞”,《梅山版小蘋果》通過政務官微“今日梅山”歡樂發布,一時間從網絡手機到大街小巷,刮起一股熱潮。
梅山人說:“我們自己的作品,看著親切,聽著自豪。”此外,梅山版《三中全會好啊咧》、“拍拍咱厝攝影比賽”、梅山南音好聲音、光前精神文藝巡演等一系列貼近當地的文藝活動也引來一片叫好聲。
花開文化自覺 墻里墻外飄香
在梅山文聯的殷勤種文化下,梅山正在綻放更濃郁的文化花香。不會閩南話的外來媳婦殷龍花受到熏陶,加入南音協會成長為南音紅人,還時常受邀到外縣市表演;廣場舞漸次撕掉“大媽”標簽,不再是“會跳跳好看,不會跳跳出汗”,而是年輕人壓軸,編排精致、服裝靚麗、舞姿優美;甚至傳統的老年人項目氣排球也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有了眾多年輕人的加入,“文化自覺”進一步被喚醒。民間文藝協會的陳志忠創辦晉福文化藝術館,“電音三太子”成為南安代表節目登上亞藝節舞臺,相關產品暢銷臺灣;美協的林向軍獲“武榮文藝獎”,舞協獲泉州元宵表演賽二等獎;蓉中廣場舞隊省級大賽獲獎;戴文發將傳統木雕和茶文化相結合,發展出茶藝經濟……
在一波波“文化自覺”下,傳統文化的營養得到汲取和傳承,“兩個文明”愈加協調,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各個鄉村的“精神小康”不斷提高:蓉中村、埔仔村、鼎誠村被確定為南安市宣傳思想文化示范基地,梅峰村、燈光村被確定為特色文化示范村,而梅山鎮也被評為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示范鄉鎮。 □本報記者 黃耿煌 通訊員侯錦超 林海霞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