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社會關注的入園難、擇校熱、大班額、職業教育吸引力不足等熱點難點問題以及低齡化留學等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教育部副部長朱之文表示,這些問題和現象背后反映的是優質教育資源供給不足、分布不均,教育資源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有待更好吻合。“未來五年,應緊緊圍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擴大的對優質化、多樣化、個性化教育的需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將更多的財力、精力用于擴大教育的有效供給,聚焦內涵發展、著力提升教育質量。”
朱之文代表建議,要主動適應城鎮化、工業化進程,綜合考慮人口變動趨勢、產業發展需求等因素,科學合理制定教育規劃,合理布局城鄉教育資源,增強前瞻性,避免教育資源閑置和浪費。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求,調整優化教育結構,大力培養行業產業急需的各級各類人才,避免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脫節。要創新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拓寬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的渠道,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提供教育服務。他特別建議:“要更多關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更加重視教師隊伍建設,增強教師職業吸引力,全面提升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水平,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名學生。”
朱之文代表認為,“十二五”期間,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教育總體供給不足的矛盾已經得到有效緩解。針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我國在建立健全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等方面采取了系列舉措,將學前教育納入公共服務體系整體謀劃,通過大幅增加學前教育投入,迅速擴大學前教育資源,使入園難得到初步緩解。針對義務教育擇校熱,堅持標本兼治。一方面,從19個擇校熱問題最為突出的大城市開始,逐步推行小學、初中免試就近入學;另一方面,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不斷縮小校際差距。今后,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全面推進,將逐步實現從“不能擇”到“不必擇”“不想擇”的轉變。
“我們的教育資源要持續向最貧困地區、最薄弱環節、最弱勢群體傾斜,進一步增強教育資源投放的針對性、精準性,更加有效地促進教育公平。”朱之文說。同時,要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激發教育活力,包括: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基本形成政府依法管理教育、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進一步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強化省級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面的責任;進一步落實和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更好地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朱之文代表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臨經濟下行、財政收入增幅收窄的巨大壓力。尤其需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不動搖,將人力資源開發作為根本大計、長遠之計,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進一步挖掘和發揮教育的“紅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在激烈的國際教育、科技和人才競爭中搶占先機。(記者仇逸、何欣榮)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