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春天孩兒臉,一天變三變。”初春氣溫回升較快,然而卻不時出現劇烈降溫。“倒春寒”天氣容易誘發多種疾病,病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會乘虛而入,導致多種疾病流行、復發與加重。面對“倒春寒”,如何采取正確應對辦法呢? □本報記者 張沼婢 實習生 李閩麗
注意“春捂”,“倒春寒”常擊倒三種人
由于天氣轉暖以后,人們身體的抗寒能力和抗病能力出現下降,會經受不住突然襲來的冷空氣的刺激,直接影響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導致全身的抗病能力整體下降。如不注意預防,“倒春寒”對人體的健康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倒春寒”來臨的時候,以下三類人尤其要注意。
一是老年人。老年人熱平衡的能力較差,其循環系統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經受寒冷刺激后,興奮度增高,全身皮膚表層毛細血管收縮,使血流阻力增大,導致血壓升高。由于老年人及心腦血管病患者不能及時適應這種變化,可能發生血壓突然升高、腦梗塞、腦出血或心肌梗死。
二是兒童。由于其免疫功能相對較弱,兒童對“倒春寒”難以適應,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乘虛而入,容易患上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傳染性疾病。
三是不注意保暖的女子。早春時節,一些愛美的女孩子會早早穿起裙子,一旦溫度驟降,極易受涼,感染風寒,關節局部容易出現麻木、酸痛等癥狀。有的則會引發痛經、經期紊亂、月經失調等疾病。
因此,這個季節要注意“春捂”。“三月三款衫。”老中醫林禾禧說,三月氣候多變,因此衣著上也要跟著需要變化多樣,常常一天內有時需要穿冬裝、春裝、夏裝的三款衫。適當地發揚“春捂”之道,不要過早地收起冬衣,一方面應對春季忽然寒冷的天氣,另一方面,捂一捂,也有助于保護好人體陽氣不輕易外泄,而且將來更容易適應夏季的炎熱天氣。
具體的“春捂”原則是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點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預防寒氣損傷“陽脈之海”——督脈,減少感冒幾率;腹部保暖有助于預防消化不良和寒性腹瀉。俗語說“寒從腳下起”,腳下神經末梢豐富、敏感,“春捂”要使足部保暖,才能使身體真正地暖和起來。
注意心態,保持心情活潑愉悅
春天的天氣多變,要注意生活的心態。同時還要清心寡欲,不妄勞作,以養元氣。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春季是萬物萌發的好時節,更應保持心情活潑、愉悅。
泉州醫高專附屬人民醫院副院長張振輝認為,春屬木,和肝相應,肝主疏泄,這時候要用積極向上的態度對待事情,不要使情緒抑郁。所以主張大家春季踏青賞花,登高旅游,這樣有利于春陽的生發,達到天人相應的目的。
春季鍛煉不宜過早。因為早上氣溫低、霧氣重、粉塵多,體質差的老年人最好在下午氣溫回暖后鍛煉。運動項目選擇上,最好選擇運動量不大的運動方式,如太極、慢跑、爬山、漫步等。一旦長期過度疲勞工作,或者長期熬夜,最好適度休息,加強自我情緒調節。
養成良好生活方式。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肥胖者要加強鍛煉;不抽煙不酗酒;少吃油炸食品。多喝水,有助于保持體內血流通暢,還可減少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對于那些本身患有心腦血管病等基礎性疾病的患者,要做好自我保健工作,一旦有長期胸悶、胃痛、頭疼等不適癥狀,要及時就診。
飲食辛甘,多吃芹菜等食品
在“倒春寒”的天氣里,中醫主治醫師王智明建議,要預防傷寒、感冒,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而且要在飲食上加強注意。
可以吃點味兒比較沖的食物,對身體有好處。飲食上可增加大蒜、洋蔥、芹菜等食物,這樣對預防傷寒感冒、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心臟病發作和中風有益處。中醫認為,洋蔥、姜、蒜、芹菜等食物,可疏風散寒,幫助人體殺菌防病。
春季為肝火旺的季節,春季養生重點在于養肝。肝火旺,則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的病癥,中醫認為,“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也就是說,春季要少食酸,多增甘。酸性食物吃多了會使肝火更旺,而性味甘平的食物就可有效調節肝火。
春季養肝要做到忌酸澀、忌油膩和忌酒。值得提醒的還包括,春季的新鮮水果一定要等它熟透轉甜才能食用,不熟的水果太酸,吃多了也易傷肝。除此之外,春季還應忌吃羊肉、海魚、蝦等好發食物,注意攝取維生素、無機鹽和優質蛋白質。醫學研究表明,缺乏足夠的維生素B容易引起春困,維生素同時也可增強機體免疫力。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