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被業界人士稱之為“工業機器人元年”。在泉州,工業機器人的使用率越來越高。與此同時,人們發現工業機器人本身的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進口零部件進行“簡單拼湊”成為不少機器人廠家的公開秘密。
為此,一些泉州制造企業比如紡織服裝業、壓鑄五金業等,加入了工業機器人自主研發的行列,通過加大研發投入,開發個性化智能制造體系,從而實現最終產品的個性化與差異化,推進企業和產業轉型升級。 □本報記者 溫文清
迎來巨大商機
“用手工縫制的牛仔褲,活兒粗,圖案簡單;如果使用智能化的縫紉機,企業可以輕松縫制花樣復雜的圖案,還能對線條進行加工、變形,對圖案進行組合設計,花樣百出。”不久前在泉州舉辦的一場智慧生產設備展示會現場,某智能化縫紉機生產商的一位代表對記者說。
“電腦軟件制版能縫制出高難度的服裝工藝,彌補手工不足,從而提高產品的同質化程度,使服裝的品質更具穩定性。”這位縫紉設備生產商的代表,道出了時下非常流行的紡織服裝業“機器換工”大趨勢。
業界人士告訴記者,從服裝制造的過程看,使用服裝CAD軟件和數字化儀,可以取代人工劃線和量體裁衣,實現繪圖、放碼、排料全電腦化;使用平板切割機,可以按照電腦設計自動裁剪,比手工精確快速;使用自動鋪布機,一組可以省去4個人工;使用電腦裁床,一次切割100層布料,就可以取代電剪刀……總之,通過“機器換工”可以實現數字化制造、智能化生產,并建立網絡化的生產設施。
正是看到了工業機器人的巨大商機,2015年被業界人士稱之為“工業機器人元年”,機器人制造這把火突然燒了起來。據了解,在去年一年的時間內,國內已經冒出了幾千家機器人公司和上百個機器人產業園,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讓人咋舌。“中國正在服役的機器人已占全球總量的9%左右,2015年全國市場工業機器人數量達75000臺,同比增長36.6%,整體而言,機器人市場需求只增不降。”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教授如是說。
同質化現象堪憂
但是,一個令人難堪的現狀是,目前,80%以上的國內機器人生產廠家純屬“簡單拼湊”,而且在價格上激烈廝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簡單拼湊”模式即采取廠家完全進口國外的零部件,然后在國內進行組裝,雖然缺少研發能力,但仍然可以推向市場。
由于在核心零部件上欠缺核心技術,目前不少行業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尚未形成。
“比如,采用倍福的控制器,選擇安川的伺服電機和納博的減速機,再加配上康耐視的視覺感知系統等部件,就能整體組裝成一臺工業機器人。”該人士指出,缺乏核心競爭力,這一模式無法長久健康發展,并且用同質化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出來的最終產品將更加同質化。
該人士經測算發現,雖然國產工業機器人目前的性能和價格,差不多是國外同類型產品的80%,但在實際成本控制和市場盈利能力上,國內產家相比國外還有更大的差距。
“由于機器人本身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一旦毛利率低于30%,行業生態將面臨生存困局。”國內工業機器人缺少核心生產技術和核心研發能力,是導致陷入這種被動同質化困局的主要原因。
智造更要差異化
實際上,對于以上現象,不少泉州企業也心知肚明,于是有實力的企業,加入了工業機器人自主研發的行列。比如,石獅的日冠公司研發高速導帶直噴印花機,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永信公司研發高端數控電腦繡花機,臺瑞公司研發高科技染色儀……研發自主知識產權、個性化、實用化的數控技術和智能裝備,才是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大需求。
石獅市紡織服裝商會一位負責人說,智能制造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它不僅僅是單一技術和裝備的突破與應用,而是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與創新集成,從內涵來講,是生產組織方式和商業模式的變革。
除了紡織服裝業,石獅的壓鑄五金行業產業鏈各個工序的工業機器人也都問世了,并且每隔1—2個月都會有更新一代的設備推出,這為企業產品和生產的個性化轉型升級提供了更多可能。
業界人士坦言,面對全球化產能過剩、國內外市場需求減少以及日益提高的勞動力成本和招工難等問題,產業和企業的轉型升級,必須以差異化和個性化的產品與生產為前提,才能創造出無法替代的產品。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工業機器人的生產商要加大研發投入,作為工業機器人使用者的各類企業,其智能制造產業體系也必須體現自身的差異性,才不會落入同質化的尷尬境地。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