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0日報道 福建日報駐三明記者 陳亮
2015年是農村電商蓬勃發展的一年,各地政府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扶持力度也不斷加大,尤其是農業縣,無不視電商為解決農產品“上行難”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巨大的市場潛力,電商巨頭們布局農村的腳步越來越快。但是在這股熱潮下,作為特色農產品提供者的農戶利益卻難有顯現。
在建寧,記者曾采訪過幾家蓮子和黃花梨種植戶,他們反映今年的收購價格并未比往年高。但是,在縣城,不少網商卻實實在在獲得了好處。原因何在?一來,農藥、化肥、農機等農資產品,作為必需的生產資料,成本未見下降;而農戶手中的特色農產品,經過層層環節價格未見上漲。處于最上游生產環節的農民其實還是處于價值鏈的末端。
中國縣域電商發展聯盟秘書長王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提出,在人均耕地面積有限的前提下,單一農戶手中可供出售的農產品其實并不多,單一農戶無法形成規模,自然也無法以B2B模式進行電商化改造。而眼下盛行的以合作社為主體進行規模化銷售,理論上可以進行B2B的農產品電商化改造,但在操作上難度不小。
眾所周知,大部分的農特產品收購者是合作社的組織者,在當地有一定影響力,因此,這種直接深入鄉村的線下收購模式如今仍具有相當大市場。受互聯網影響較淺、知識水平較低的農村居民往往更愿意將農產品販給自己熟悉、信任的人,即使有賬期也毫不動搖。因為單個農戶無法抗衡市場風險,他們沒有話語權,只有依賴合作社、熟人,才能降低自身風險。這樣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在電商潮下,即使農副產品出現一定規模增值,卻不能保證農戶在與合作社的聯結上分得一杯羹。
建寧閩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現有條件下,農產品增值空間有限,總體而言利潤并不高,而電商平臺之間、電商賣家之間的競爭卻愈發激烈,這種情況下,很難進一步提升農產品的收購價格。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首先,要培育農民的電商意識,例如讓身邊熟悉的電商達人傳授經驗,讓農民切實感受到電商的好處,才有可能吸引他們加入電商大軍。其次,政府發展電商的同時要著力于農業體系的改造。產品是根基,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才能讓農戶切實得到好處。這里面可做的文章不少,例如資源性的特色農產品,產量有限,可以從品牌角度考慮,提升產品知名度,做大做廣。
尤其重要的是,在推動電商的發展中,要建立電商企業、電商賣家與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政府在此應該充當引導者和協調者的角色。只有切實保護好身處價值鏈末端的大部分農戶的利益,逐步推動農戶分享農產品上線過程中的利潤,才能真正算是把農民納入電商大潮之中。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