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是泉港西部山區最偏遠的自然村,以前最怕的就是生病,現在鎮上有了衛生院,村里有了衛生所,看病越來越方便。而且,醫生的水平提高了,價格也更便宜了。”說起農村醫療衛生的變化,泉港區涂嶺鎮寨后村石梅里自然村村民趙睿感慨不已。
這種變化只是泉港區醫改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泉港著力整合基層醫療資源,優化醫療服務質量,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斷提高,區域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先看病后付費
讓農民真正看得起病
前不久,峰尾鎮誠峰村的73歲村民劉五妹,在家突發腦中風,情況十分危急。兒子劉文連忙將她送到泉港醫院。“出來時很倉促,錢根本沒帶夠。幸虧有了這項好政策。”劉文說。
劉文所說的“好政策”,是指泉港全縣域“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服務模式。據相關方案,除因交通事故、打架斗毆受傷致病外,轄區內參加醫保、新農合的患者在辦理住院手續和住院治療期間,無須交納住院押金,出院結算時只需支付醫保或新農合報銷后個人所承擔的費用;家庭特別困難無法按時結算的,可申請延期或分期付款。
經過一周的治療,劉五妹的病情基本穩定。出院時一結算,醫療總花費5320元,劉文只交了1304元。“花費能承受,而且醫院每天都會送來一日清單,用了什么藥、價格、報銷比例都一清二楚。”談起新模式,劉文直豎大拇指。
“先看病后付費服務模式的推行,體現了醫院公益性質的回歸。這項舉措不僅方便群眾,醫院也受益匪淺。”泉港區衛計局局長施文勇說,全區13家醫院的業務總量同比增長了15%左右,病人的滿意率也提高了10個百分點。
基層醫療水平提高
頭疼腦熱家門口就能看
在山腰街道鐘厝村衛生所,鄉村醫生鐘彬陽正為病人看病開藥。這個村級衛生所面積不大,但經過改造后,診室、治療室、藥房等一應俱全。等著看病的村民坐在椅子上,或看電視,或翻閱報紙雜志。“現在衛生所環境好,收費公道還離家近,大家有頭疼腦熱的都愿意來這,不用往鎮衛生院跑。”前來看病的鐘大爺說。
讓基層百姓就近能看病、看好病,關鍵是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此,泉港區著重在醫療設備投入、人才隊伍建設和經費保障等方面向基層衛生機構傾斜,不斷夯實基層醫療服務基礎。目前,泉港已完成全區100個村衛生所標準化建設“全覆蓋”,實現以泉港醫院等區級醫院為龍頭、7個鎮(街道)衛生院為樞紐、100個村衛生所為“網底”、民辦醫院為補充的多元醫療衛生服務網絡。
加大財政投入
促進公共衛生均等化
“身子骨還不錯”,日前,涂嶺鎮農民莊克服來到幸福社區,參加人生的首次免費體檢。“體檢內容包括肝腎功能、血常規、血糖血脂、心電圖等10多個項目,并根據體檢數據信息建立老年人健康檔案。”醫生告訴莊克服。
莊克服只是眾多受益者之一。今年,泉港出臺了《60歲以上老年人免費健康體檢實施方案》,把全區4.8萬多名60歲以上老年人納入免費體檢范疇。除可選擇在指定日期至定點體檢醫療機構進行體檢外,泉港各定點體檢醫療機構還提供上門服務,組成醫療隊進村給老年人體檢。
今年以來,泉港發揮政策托底功效,通過一筆筆“真金白銀”的投入,夯實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的硬件基礎,推進公共衛生均等化。“我們將著力解決涉及民生健康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打造醫療資源配置合理、醫療服務層次分明、醫療機構運行高效的醫療衛生新格局。”泉港區委書記洪自強如是說。(俞鳳瓊 莊國輝)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