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全區保持平穩的有質量有效益的發展速度,提前實現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爭產業轉型升級、科技自主創新和文化復興繁榮走在全市前列。”日前,中共鯉城區委召開七屆九次全委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省委九屆十五次全會、市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審議《中共鯉城區委關于制定鯉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確定該區“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和任務。
在“十三五”期間,鯉城區將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努力打造城市、經濟、文化升級版,實現城市更加優美,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動創新型和諧文化名城建設再上一個新臺階。
經濟運行平穩 發展基礎扎實
作為泉州城市核心區,鯉城區產業基礎較好,科技創新優勢、文化資源優勢和中心區位優勢日益凸顯。“十二五”時期,鯉城區著力實施城市功能、產業層次、文化引領力、創新能力“四大提升戰略”,有效應對宏觀環境的急劇變化,積極破解“零地增長”和高基數高增長之困,GDP、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幅預計分別達到9.8%、11.7%。
該區的“五大片區”開發建設、產業轉型升級、“金改”、“綜改”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鯉城”、“創意鯉城”品牌效應和高新區“兩個中心”平臺效應凸顯,體現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各項指標持續走在省、市前列,獲評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國家級生態區等20多個國字號榮譽,為推進創新型和諧文化名城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以來,鯉城區及早預估預判困難復雜局面,切實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多次召開經濟、財稅、三產分析會研究對策措施,積極推進“三比一看”、“促進項目落地,幫扶企業發展”活動,分片區開展全區工作檢查,多管齊下促進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1—11月,全區預計實現GDP220.4億元、比增6.3%,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7.47億元(按序時進度排名全市第3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0.32億元(按序時進度排名全市第3名),工業增加值82.5億元、比增3.4%,第三產業增加值119億元、比增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61.16億元、比增11%。
實施“四大戰略” 提升發展水平
根據鯉城區委《“十三五”規劃建議》,該區將樹立“跳起來摘桃子”的拼搶意識,圍繞打造生態宜居之城、都市產業高地、科技創新先行區、多元文化保護傳承示范區“四大戰略”,全力推動創新型和諧文化名城建設,確保到2020年GDP突破380億元、年均增長8.5%左右,在更高的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打造生態宜居之城。并重推進古城復興和新區建設。在古城,著力推動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商貿業、旅游業融合發展,加快實施閩南文化生態園、西街片區、縣后街片區等項目和歷史文化街區的景觀提升、立面改造、業態優化,推進古城復興。在江南新區,重點抓好江濱南路沿線、站前大道(鯉城段)兩側、筍江路兩側、南迎賓大道北側和紫帽山-烏石山“五大片區”開發建設。
打造都市產業高地。推動二產向高新化、規模化轉變,加快實施智能制造、質量品牌、服務型制造三項行動計劃,重點發展光伏應用、微波通信和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占規上企業產值60%以上。推動三產向現代化、新型化轉變,大力發展金融、電子商務、文化創意、旅游休閑和健康養老等生活性服務業,實現三產占GDP比重60%以上。
打造科技創新先行區。作為全省首批創新驅動助力工程示范區,鯉城將發揮科技創新優勢,推進“制造2025”、“數控一代”示范工程和眾創空間培育,打造科技研發基地、科技成果轉化基地、高新產業生產基地。繼續抓好江南高新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建設,打造成國家級科技孵化器。
打造多元文化保護傳承示范區。鯉城區將依托古城歷史文化遺存和人文資源,實施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推進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十百千基礎工程”項目建設,推動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創意、旅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讓古城“留人留魂留鄉愁、見人見物見生活”。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動態展示、活態傳承”,進一步打響“東亞文化之都核心區”和“創意鯉城”文化品牌。 (林朝陽)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