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了解獲悉,為培育發展經濟增長新動力,“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進程有望全面提速,進而通過打造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促進新技術誕生,推動環保、養老、醫療、金融等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轉換 形成人力資本優勢
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為了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在當前這一增長動力轉換階段,這就需要重點培育發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對于培育發展新動力,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稿)中,第一個提到的就是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十多年來,我國土地、資金、人工、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價格大幅上漲,再加上稅收、行政等成本,已經使企業不堪重負。如何通過深化改革,解除要素供給抑制、降低要素供給成本、提高供給效率,已經成為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這涉及一系列改革,但是在當前老齡化大背景下,有利于增加勞動供給的改革可能更為迫切。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張平表示,當人口紅利耗盡及物質資本再生產速度放緩時,支持經濟新常態的要素也相應發生變化,此時,物質資本再生產應該讓位于人力資本再生產。
加快形成人力資本新優勢,需要推進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改革,但是見效更快的可能還是戶籍改革和行政事業單位改革。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以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帶動住房、家電等消費。據“十三五”規劃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測算,在未來城鎮化減速的背景下,充分成功的戶籍制度改革有望提升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1到2個百分點。
此次常務會議同時確定,“加快教育、衛生、文化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該轉企的盡快轉企”。隨后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事業單位分類改革。
其他要素改革同樣將快速推進。10月中旬,《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發布。另據了解,《全面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的意見》大概率在今年出臺。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表示,建議稿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未來可能會更多側重于一些基礎性的體制機制改革,比如產權制度改革、國企改革、金融和財稅制度改革等。
升級 推動新產業新業態
生產要素改革是培育發展新動力的基礎,然而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工作,一個是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第二個是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打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雙引擎”。“可以說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就是我們在致力推動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李克強總理在2015夏季達沃斯會見參會企業家代表并回答企業家提問時說。總理日前為《經濟學人》年刊《世界2016》撰文稱:增加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既拉動有效需求,又可以改善民生。
通過“雙引擎”,中國政府試圖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表示,政府要從以往的“重扶持”轉向“重環境”。在創新驅動的大環境下,政府盡可能不要去制定具體的技術路線,因為行業變化很快,未來很難預測,最重要的還是要創造一個好的環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