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11日電(宋宇晟) 一年中只有兩個夜晚,會讓中國人集體性地停留在電子屏幕前:一個是除夕夜,一個雙11凌晨。對于今年的11月11日,一篇名為《雙11正在超越春晚?》的文章這樣形容到。
在不少中國人眼中,11月11日似乎已經變成了一個“剁手”的節日。而事實上,幾年前,這一天還是以“光棍節”面目出現的。但“光棍節”是怎么變成“雙十一”的?
每逢佳節被逼婚,光棍何時不單身
在“光棍節”產生的最初那幾年,11月11日被定義為一個流傳于年輕人之間的娛樂性節日。由于這一天的日期里有4個阿拉伯數字“1”,形似4根光滑的棍子,而光棍在中文中有單身的意思,這個日子便成了“光棍節”。
而其起源也有多種說法。比較廣泛的說法是,1990年代,南京的幾個大學生在寢室臥談中想出了以11月11日作為“光棍節”來組織活動。也有人從清華的BBS中搜索出,在1999年,清華已有“光棍協會”,出現了“11·11光光節”的提法,并已作為固定節日被集體慶祝。還有報道稱,1992年北京理工大學六名大學生組織的“京工光棍節”是這一節日的最早雛形。
雖然說法不一,但“光棍節”的起源與高校校園聯系在一起是可以肯定的。
正因此,有研究認為,“光棍節”有著典型的青年亞文化屬性,它來源于青年群體,同時也與主流文化相異,具有亞文化的特征。
最明顯的例子莫過于“光棍節”自身衍生出了一套頗具“儀式感”的節日活動。有人還曾對此加以總結:節日當天,要吃兩根油條和一個雞蛋或四根油條和一個包子的“節日套餐”;送以筷子為禮品的節日贈禮;參加單身聚會;購買“光棍證”;出游坐11路公交車;中午11點11分準時吃飯;夜里11點11分準時睡覺等等。
雖然“光棍節”帶有強烈的時代氣息,也不符合中國傳統節日的特征,與傳統婚姻觀念中對單身的焦慮又完全相反,但這并不妨礙年輕的單身群體通過“光棍節”當天儀式性的活動表達自己的存在以及對“單身文化”的認同。同時,也有文章認為,這正折射出新生代光棍們面對自我身份的一種輕松、戲謔、調侃的社會文化心理。
“光棍節”就這樣隨著時間一路向前,到2011年達到頂峰。由于2011年11月11日中出現了六個阿拉伯數字“1”,當年的這一天也被不少網友調侃為“神棍節”。
而在這之前,“光棍節”早已開始改變。
每逢佳節被吸金,不是光棍也傷心
事實上,2009年被普遍認為是“雙11”電商狂歡節的元年。
這一年,淘寶第一次在11月11日促銷活動中大打“光棍節”主題,并打出“就算沒有男(女)朋友陪伴,至少我們還可以瘋狂購物”的廣告語。
于是,極具當下時代性的電商與亞文化節日中的集中消費進行了對接,并很快產生了巨大的商業利益。
數據顯示,在“雙十一”創意開始的2009年,網絡購物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不到2%,網購用戶剛剛突破1億。而六年之間,網購的記錄從2009年的淘寶商城5200萬元,飆升到2014年天貓用兩分鐘就突破十億元。
到今天,我們可以這樣說,“雙十一”已經成功地將“光棍節”進行了商業化,將一個相對小眾的新興亞文化節日轉變成了大眾的購物狂歡節。
當然,將“光棍節”商業化為“雙十一”,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者確實具有相似的內核。有研究就指出,青年亞文化與消費文化本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在當下的消費社會中,這種青年亞文化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是離不開消費的。
同時,“光棍節”的青年亞文化受眾與“雙十一”的網絡消費者也有較大重合度。年輕的單身族既是新興節日的創造者、參與者,同時也是網購的主力軍。
到2012年,淘寶注冊了“雙十一”等一系列商標。從那時起,“雙十一”再也不是簡單的“11月11日”,更不是原來的“光棍節”,它已變成了另一種文化符號。這個符號直接指向網購狂歡節、全場5折、淘寶或是天貓。
今天,當我們再談到11月11日這一天的節日活動時,“網購”二字早已取代了過去的油條、雞蛋和11路公交車。節日的固定項目變成,“雙十一”之前彼此分享購物車目錄,“雙十一”后吐槽物流。
光棍哪天不過節,剁手何須雙十一
當然,11月11日的內涵不會停止改變。不論是“光棍節”背后的青年亞文化,還是“雙十一”表面的消費文化,都未停止改變。
今天,“光棍”已經不再被人們掛在嘴邊,取而代之的是“單身狗”,而“虐單身狗”的活動雖然和“光棍節”關系不大,卻傳承了“光棍節”時代的那種自嘲和戲謔的態度,并且這種活動也不一定非要在11月11日通過一種“儀式”表達出來。
“網購”也已經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剁手”倒是總被網友掛在嘴邊,而淘寶早已不靠11月11日的優惠吸引網購一族,“剁手”似乎已經成為常態,“雙十一”僅僅是“剁手黨”狂歡的日子之一。
過去11月11日被認為是具有某種“儀式性”的活動,如今正變成常態。
而當過節的內容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節日似乎就失去了其原有的魅力,也必將產生變化。今年,就有不少聲音在說,“雙十一”或許和曾經的“光棍節”一樣,也正在消亡。
對此,吳曉波說,2015年的11月11日仍將記錄迭出,煙花滿天。但他同時也預言,今天可能是“雙十一”的最后一戰了。
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所的張海嵐說,隨著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回歸理性,“雙十一”最終也會走向消亡。
雖然他們各有各的理由,但對于“雙十一”來說,結論都是相似的——消亡已在眼前。
事實上,在繼續商業化進程的同時,今年的“雙十一”也有了新的活動——馮小剛執導的“雙十一”晚會。
這似乎又為11月11日加入了一定的“文藝”元素,而在“雙十一”還是“光棍節”時就具備的那種娛樂性或許也將隨著這場晚會,以另一種娛樂的方式回歸。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