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11月8日電(王坤朔)作為我國獨特的傳統醫藥體系,中醫藥具有很多優勢。“十三五”規劃建議中提出中西醫并重,國家近年來發布了多項利好政策推動中醫藥發展,但也有不少老中醫感慨“中醫最大的危機是后繼乏人”,人才問題掣肘中醫藥發展。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信彬在做客新華網“十三五”院長論壇時表示,建議國家根據中醫獨有的理論體系和特點制定獨立的人才培養、評價和晉升體系,促進優秀的中醫人才脫穎而出。
中醫藥治療腫瘤獨具優勢
近年來,我國癌癥呈現發病率、死亡率、年輕化“三線”走高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而傳統中醫藥,在很多疾病包括腫瘤的防治方面頗具優勢。
作為中醫腫瘤防治專家,信彬表示,中醫藥的盡早介入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建議在西醫診斷治療的基礎上,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腫瘤。
“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各自都是完整的醫學體系。中醫強調整體觀念,注重辯證論治。面對腫瘤不必談之色變,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精神狀態。”信彬說,傳統醫學要求人們盡量每年進行健康體檢,盡量早發現早治療,并盡早進入中醫,而不要等腫瘤走向晚期或者放化療無效后,再來尋求中醫的治療。
信彬表示,中醫治療腫瘤要結合全身的癥狀,而不是采取單一的治療模式。“例如肺癌,要采取分型治療,中醫要考慮到氣陰兩虛等等幾個類型,結合個體的癥狀進行辨證的論治。中醫對于腫瘤病人的康復和放化療引起的副反應很有特色優勢,對提高化療的敏感程度和人體的免疫力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信彬說。
“師帶徒”是培養中醫人才的重要方式
盡管中醫藥具有獨特優勢,但也正如一些老中醫所擔心的,中醫優秀人才的缺乏和斷檔將會成為制約中醫藥發展的瓶頸。
信彬認為,要解決中醫藥人才問題,首先要改革人才培養制度。“建議國家主管部門結合中醫的理論體系和特點制定出評價體系,而不能以SCI論文和重大課題評選職稱等來衡量人才,這樣才能保證中醫人才不是按照西醫的辦法和標準去評判。中醫應該有自己一套比較科學、嚴謹、有特色的體系,來保證中醫人才的培養,使他們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機會脫穎而出,成為名醫,成為國醫大師。”信彬說。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都認為老中醫經驗更豐富、開方更準,這也是“國醫大師”備受推崇和尊敬的原因之一。談到如何培養新一代“國醫大師”,信彬表示,人們談到的“老”、“大家”、“大師”等,不是單純的年齡界定和概念,“老”一定是有豐富的理論基礎,特別是中醫傳統的理論基礎,同時富有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才能成為人們觀念中的老中醫。
信彬表示,北京中醫醫院在中醫人才的培養上有著豐富的經驗,對人才采取學院教育和“師帶徒”的雙向培養方式。在中醫院校獲得規范化的培訓后,師帶徒的“師承”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中醫人才教育培養方式。“團隊帶團隊”則是北京中醫醫院獨創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年輕醫生在有一定臨床經驗之后,為他們配備由名老中醫組成的團隊,進行3—5年的“傳幫帶”,使得老中醫的經驗得到傳承和發揚。
中醫藥發展要注重規劃
明年是“十三五”的啟動之年,北京中醫醫院也將迎來建院60周年。信彬表示,在“十三五”期間,中醫醫院將在學科建設上按中醫院的特點,開設一些重點學科論壇,如腫瘤科、皮膚科等。在專科的基礎上,配合中醫藥的傳統特色制劑,提供一些中醫特色的專病門診,這項工作按照醫院計劃正在積極推進。在人才培養上,通過學院教育、規范化培訓、團隊帶團隊,再加上“師帶徒”等多種途徑進行培養中醫人才。
對于中醫藥在“十三五”期間的整體發展形勢,信彬表示,中醫經過了幾千年漫長的發展歷程,今后的發展更需要注重規劃。“十三五”期間要打好內涵建設,打好人才基礎、學科基礎和中醫藥特色制劑基礎。“要注重中醫的臨床特色,為患者解決痛苦是中醫臨床實踐科學的基礎,要抓好臨床建設,抓好臨床療效的判定,讓患者感受到傳統中醫延續數千年的特色優勢療法。”信彬表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