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泉州曾鑄造出可以流通的貨幣——永隆通寶,填補了中國五代十國鑄錢史的空白。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開幕在即,早報記者近日探訪“永隆通寶”古錢幣遺址。
□泉州網-東南早報記者 蘇凱芳 郭曉冰 王柏峰 文/圖
考古現場 發現數以千計的錢范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市區承天寺南圍墻處的龍眼樹下多次發現形狀各異的殘破陶塊。專家認定,陶塊為鑄造“永隆通寶”時所使用的錢范(編者注:錢范是古代鑄造金屬貨幣的模子,一般稱為錢模)。
五代時期的閩國系福建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地方政權,閩王王審知的繼承者之一王延羲在執政期間曾鑄“永隆通寶”錢,但在何處鑄造,史籍未載。由于閩國的政治中心在福州,過去誤認為“永隆通寶”錢的鑄造地在福州。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泉州三中和承天寺后院曾多次出土“永隆通寶”錢范,人們才意識到“永隆通寶”錢鑄造地可能在泉州。為了弄清“永隆通寶”鑄錢遺址具體在哪里,2002年省市兩級文物部門對承天寺南圍墻位置進行考古發掘。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所主任陳鵬鵬曾參與發掘工作。他說,當時共挖掘了8個探坑(探方、探溝),比較有價值的除了數千個錢范外,還有爐底、爐壁、火膛等烘烤錢范的烤爐構件,可以確認此處就是鑄錢遺址。考古現場還發現了孔雀藍釉瓶子的殘片,與福州出土的五代劉華墓的孔雀藍釉大瓶完全相同。從考古發掘角度可以推斷,出土錢范的位置就是五代時期的遺址。
“永隆通寶”鐵錢不易保存 目前市面難覓蹤影
福建省考古專家賴俊哲在《泉州承天寺五代鑄錢遺址發掘簡報》中寫道,錢范用白膏與紅土加少量細砂拌和,為粗陶質呈圓形,有的尚留有指紋,面文“永隆通寶”,背文“閩”,為陰刻反書,這批錢范應屬鑄錢用子范。
學者劉英英在《永隆通寶與泉州的淵源》中寫道,“永隆通寶”從閩王曦永隆四年(公元942年)開始鑄造,鑄期極短,不超過兩年,鑄造的“永隆通寶”數量并不多。“永隆通寶”是一種大鐵錢,鐵在空氣中很容易發生氧化反應,能保存下來的更少。
陳鵬鵬說:“閩國滅亡后,這種鐵錢沒再使用,有人就把鐵錢回爐鑄造成生產用具,因此挖掘現場并未找到鐵錢。”
目前市面上已難覓“永隆通寶”蹤影。記者在泉州古玩市場逛了一圈,沒找到到永隆通寶。一位80多歲高齡的收藏家告訴記者,他聽說過“永隆通寶”,但未親眼見到。陳鵬鵬說:“如果市面上能買到‘永隆通寶’鐵錢,大多是仿造的,錢范也有人仿造。”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