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遠航麥加前到此行香
宋元時期,因發達的海交貿易,泉州港與亞歷山大港齊名,享有“東方第一大港”的美譽,是中西方文化的聚集點和交匯點。與之相伴的,是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在泉州的興盛。
“據說,宋朝時,泉州城中居民穆斯林和非穆斯林的比例達到了1∶1。”王曉蘭介紹說,而到了元朝,阿拉伯后裔蒲壽庚還“提舉市舶司”,專管泉州港海關三十年,充分說明了由三賢、四賢等開啟的伊斯蘭世界與中國的交往是多么密切。
盡管歷史的腳步已走過1400年,但環視靈山圣墓,小小的墓區,兩具石棺以靜默而完好的姿態存在,石棺后面是由20根石柱支撐起的環形回廊,為當時下葬時所建至今。王曉蘭說,20根石柱把回廊隔為九間,而九在中國傳統中歷來是最高禮儀。所以,不管是從建筑的保存完好程度,還是從墓建的規格等次,都可以從側面反映出以泉州為代表的中國對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此外,回廊中至今還完整保存歷史上與圣墓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碑文,最多的是官方和民間修繕墓區的事件記錄,而其中一方上有個熟悉的名字——鄭和,碑名“鄭和行香碑”。史載,作為伊斯蘭信徒的鄭和,七次下西洋,其中第五次遠航麥加前,曾到泉州圣墓行香,到天妃宮祈求媽祖保佑航海平安,并奏修泉州等地天妃宮。
已成為在中國的小“麥加”
事實上,不僅是鄭和,在鄭和的身后,千千萬萬的穆斯林,將泉州特別是靈山圣墓視為中國的小“麥加”,以到這里朝覲為榮。
“到麥加朝覲,是穆斯林一生的追求,但因為身體健康原因和經濟狀況等,并不是每個穆斯林都具備條件。”王曉蘭說,也因此,包括甘肅、寧夏和東南亞一些國家的穆斯林,就將到泉州朝覲視為是一件大事,因為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窗口,同樣,也是從泉州,伊斯蘭教通過鄭和下西洋等傳入東南亞國家。
這種說法確有其事。2014年,記者曾赴全球最大的穆斯林國家開展海絲相關采訪。采訪中,不少伊斯蘭教長老表示對泉州非常熟悉。因為完好保存有重量級的伊斯蘭教史跡,泉州、北京和西安三城歷來是東南亞國家穆斯林到中國朝圣的必到之地??梢哉f,時至今日,靈山圣墓仍述說著海絲故事,延續著海絲情緣。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