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安溪縣委、縣政府向國家標準委遞交陳香型鐵觀音標準申請報告。在陳香型鐵觀音標準即將出臺之際,安溪縣茶農、茶企嗅到發展商機,紛紛開始關注老茶、涉足陳茶市場。
安溪自古有存茶習慣
安溪人自古就有存放陳茶、老茶的習慣,外面一層牛皮紙,里頭一層白紙,包裹著老茶,用繩子吊在燒柴火的煙囪上或存放于米缸、陶缸之中。安溪茶鄉路途遙遠且顛簸,醫療條件畢竟不比城市,一般家里人遇到上火、腸胃病,就會把老茶和鹽巴下鍋翻炒一下,再泡著喝,很快就能藥到病除。
清代有首《閩茶曲》唱道:“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未除莫接唇。藏得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可見先人早已認識陳年茶藥理保健作用。作為千年產茶縣,安溪民間的不少茶農每年都有存茶于陶罐的習俗,遇風寒冷熱以陳茶當藥。一直到現在,許多茶農、茶企都有這種習慣,像祖先一樣,把舍不得喝、舍不得賣的茶儲存起來。
陳茶與老茶的區別
老茶國標參與制定者、安溪鐵觀音集團安溪茶廠廠長助理洪加泉認為,正常情況下,10年以上的茶葉,才能稱之為老茶,而10年以下5年以上的茶葉,因為陳化作用還不夠,只能稱之為陳茶。年份是衡量老茶品質的重要標準,但不是唯一標準。安溪鐵觀音在保存良好的情況下,15-30年這個年份段,茶葉的陳化、滋味、口感等都達到一個頂峰,是最好的。
“今日好茶,才能成為明日上好的老茶。”有二十幾年“茶齡”的愛茶人、福建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周野認為,老茶要好,茶葉基礎非常重要,茶葉底子要好,還要保存得當。“并不是所有茶葉隨便放幾年就是老茶,就可以增值了,必須要保管妥當,沒有異味、潮味、霉味。”安溪鐵觀音集團安溪茶廠吳德安廠長、祥華珍山茶葉合作社負責人陳素全、年年香茶業李天德、博韻園茶業王輝煌、祥華建法茶廠吳建法等茶人一致認為,今日收茶,保存得當,才能成為明日老茶。
安溪鐵觀音集團作為老茶標準參與起草企業,從1952年建廠起,就注重茶窖的建設。采用木石結構,同時采用凝聚民間智慧的防潮、除濕等技術,除濕層、排氣層、防潮層、儲物層、隔熱層配備完整,適宜茶葉陳化、轉化。
近幾年來,特別是近20幾年來,許多茶農、茶企在做茶的同時,也開始注重儲藏條件,他們利用安溪當地所產的陶罐、陶缸以及外地來的紫砂等,將好茶以散茶、袋裝茶、茶磚、茶球、茶餅等各類形式存放于茶窖中。記者在年年香茶業看到,該企業已經建成幾百平方米的標準化規范化茶窖,類似的規范化茶窖已在茶鄉不斷出現。
期待出臺標準規范老茶市場
日前,安溪縣年年香茶業牽頭12家茶企聯合發起成立福建省收藏家協會茶文化收藏委員會烏龍茶收藏品鑒中心。該中心是對老茶開展鑒定和品評的一個民間機構,在成立當日,包括博韻園茶業、清津茶業、驕香茶業等藏有為數不少老茶的茶企,以及一批業界人士參與品鑒了一批老茶。
作為延續傳統的老茶,業界一致認為其市場潛力巨大,整個安溪茶業市場將被喚醒,又恰逢老茶國標出臺,很多茶企聞風而動。
“我們精心準備了一批老茶產品,等待老茶國家標準推行后再大力投放市場。”有著十幾年老茶經驗的陳素全介紹,這批老茶是在2004-2006年間滯銷的好茶。當時濃香型鐵觀音還沒成為風尚標,大家都生產、收購清香型好茶,待第二季出新茶時,過季茶葉囤積起來,以散茶形式用陶罐加塞毛邊紙傳統方式保存下來,目前已經儲藏7萬多斤老茶。
當前,已有包括安溪鐵觀音集團、八馬、日春、華祥苑等知名茶企,紛紛對陳年安溪鐵觀音進行市場化包裝,打造成企業金招牌;正鐵、祥和、穎昌等精致茶企,將陳年安溪鐵觀音作為鎮店之寶。
“老茶的最大特點就是藥性。”吳德安介紹,如今以陳香鐵觀音為基礎,開創性地利用拼配技術,研發出不少傳統養成品,比如有鐵觀音蜜茶,鐵觀音苦瓜茶等。在功效上,加入咸橄欖,可快速消積解脹、排油解膩;與適量的陳皮、菊花一起泡飲則清熱降火;加入適量麥芽、神粬,可安神助眠;添加紅棗、桂圓肉,則暖胃健脾……保健功效不一。
安溪作為烏龍茶的傳統產區,老茶收藏,不僅有鐵觀音老茶,各個茶類均有老茶。不只如此,安溪縣其他茶類的老茶也受到市場推崇。說到底,老茶的標準是什么?怎么樣才能喝到正宗的老茶,我們期待老茶標準盡快出臺,進一步規范老茶市場,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 (蘇彩燕)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