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打嗝是“呃逆”的俗稱,也是一種常見的生理活動。日常生活中,偶然打嗝不足為奇,但如果打嗝的頻率過高,就要引起重視了,這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號。 □本報記者 張沼婢 實習生 黃思齊
手腕“止嗝穴” 按壓可止嗝
打嗝是身體的保護反應,在胸腔和腹腔之間,有一個像帽子似的厚厚的肌肉膜,稱為膈肌,將胸腔和腹腔分隔開。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膈肌也有神經分布和血液供應。一旦刺激膈肌,神經就會把刺激傳導給大腦,大腦就會發出指令,使膈肌出現陣發性和痙攣性收縮,于是就出現了打嗝。
泉州市東南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徐鵬飛說,如果受到寒冷刺激、飽餐、吃飯過快、吃進干硬食物后,就會讓膈膜和胸肌收縮,從而引發無意識地吸氣,此時空氣無法達到肺部,肌肉的抽搐將氣管封住,嗝也就產生了。單純性的呃逆,不算病,不必看醫生。
徐鵬飛介紹,眼下的季節,人體容易受到空氣刺激,如果再吃得過飽、吃得過快或吃干硬食物,很容易出現呃逆,讓人尷尬。此時,只要握住手腕10秒鐘左右,就能止住打嗝。手腕附近有一個“止嘔、止嗝穴”,即內關穴,按壓可止惡心、嘔吐及打嗝。也可以找把干凈的勺子,伸進口里,把舌頭緊緊地壓住,壓上幾分鐘以后,打嗝一般也會停止。
一般來說,單純的打嗝可以很快自行緩解,對于因脾胃虛寒經常出現打嗝的人,可以進行艾灸、拔罐等治療,如果是嚴重的打嗝不止,針灸治療也有顯著的療效。
幽門螺旋桿菌 會讓人嗝不停
徐鵬飛提醒,如果經常出現噯氣、打嗝的現象,甚至不吃飯都會不自覺地打嗝,就有可能是因為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后會引起胃炎,多數患者可能會出現上腹部隱痛、胃痛、食后飽脹、食欲不振及噯氣等表現,癥狀時輕時重,可能反復發作或長期存在。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建議其家人也做一次幽門螺旋桿菌測試,以防交叉感染。
頻繁出現打嗝的人大多胃腸功能不好,比如有慢性胃炎、胃潰瘍、膽汁返流等原因,也可能僅僅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并沒有器質性胃腸疾病。
長期頻繁打嗝 或是疾病征兆
長期頻繁呃逆,有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征兆,比如癌癥。
肝癌從第一個癌細胞在肝臟內形成到患者有自覺癥狀,大約需要2年的時間。在此期間,患者可無任何癥狀或體征,僅有少數患者可出現食欲減退、上腹悶脹、腹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癥狀,還有一些患者可出現輕度的肝腫大、黃疸和皮膚瘙癢。但在一般情況下,這些癥狀很難被人們所重視,因此臨床上很多肝癌患者往往在發現時其病情就已經進入了中、晚期。目前,已經有因連續打嗝被查出肝癌的病例。若打嗝情況嚴重、無法消失,就要小心是腫瘤導致肝臟腫大,刺激膈膜而引起膈膜痙攣,要立即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臨床中還發現,食道癌、賁門癌、胃癌的患者也會出現連續打嗝的癥狀。
老人反復打嗝 小心中風來襲
對于老年人來說,反復打嗝而又止不住,則更需要注意,因為這有可能是腦中風的前兆,要及時就醫。
福醫大附二院神經內科副主任葉勵超說,腦中風的發生很突然,防不勝防。但實際上這種病絕非是一天形成,而是可防可控的疾病,因為在中風之前,患者本人一定會有些征兆。例如,突然感到眩暈或劇烈頭痛,或胸悶、心悸、低熱、嘔吐,而打嗝也正是中風的癥狀之一。中風后,顱內病變直接或間接影響了呼吸中樞,造成神經異常放電,橫膈膜的肌肉不斷收縮,就會一直打嗝。此外,腦中風后常會發生應激性潰瘍而致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后刺激胃黏膜,殃及膈肌,使膈肌痙攣而出現呃逆。
老人如果持續打嗝,伴有肢體活動不力、言語不清,甚至神志不清的癥狀,特別是本就患有基礎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動脈硬化等)的人,要特別警惕中風,應迅速就醫。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