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民營經濟樂園”美譽的泉州,經濟總量連續16年領跑福建,但對生態的珍視和呵護,卻從未有一刻懈怠。自2003年2月提出“生態立市”發展戰略以來,泉州前后4任市委書記、5任市長都十分重視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全市上下齊心協力,勵精圖治,一任接著一任干。”泉州市委書記黃少萍明確表態,泉州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統計,2010年以來,泉州環保投入累計達650億元人民幣,約占GDP比重4%,先后被評為水環境治理優秀范例城市、環保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獲全省“三連冠”。
2014年12月29日,泉州市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組考評,成為福建省首個通過國家生態市技術評估的設區市。在此之前,泉州也是第一個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的城市。
“泉州是工業大市、人口大市,卻是資源小市。”黃少萍介紹說,泉州2014年GDP達5733.36億元、工業產值超萬億元、人口達836萬,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以上,但水資源只占全省8%,人均耕地還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六成。
“離開經濟發展抓環境保護是緣木求魚,而脫離環境保護搞經濟發展則是竭澤而漁。”黃少萍說,長期以來,泉州都把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最大的生態,堅持生態治理與產業升級并舉,打造生態與產業統籌發展的“泉州模式”。
為此,泉州做到了“三個堅持”:堅持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堅持把綠色人居作為最亮麗的城市名片;堅持把生態環境作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泉州市長鄭新聰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泉州就制定了《生態市建設行動方案》,做到生態環保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規劃、同部署、同落實,并從三個方面著手實施:注重資源集約高效利用;注重優化城鄉人居環境,加大環保基礎設施投入、水環境整治和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注重珍惜生態資源,保護森林綠化、水資源、生態功能區等。
當前,泉州正面臨著民營經濟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新時期。鄭新聰談到,泉州實體經濟、民營經濟要加快轉型升級、“二次創業”,須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把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現代產業體系構建中,把低碳發展理念融入企業生產方式轉變中,把循環發展理念融入產業鏈和園區提升中。
他認為,“構建舒適、優美、和諧宜居的城鄉環境,也是泉州創建國家級生態市的題中應有之義。一要在中心城市凸顯‘綠之城’、‘人之城’,注重實施自然景觀規劃、城市景觀規劃和環泉州灣綠道規劃;二要在縣域大城關、重點小城鎮注重改善人居環境,加快提升各縣域城關的景觀綠化水平,以及重點小城鎮的生態環境;三要在美麗鄉村建設中體現生態特色,做好村莊衛生保潔、環境整治工作,引導有條件的村莊向更高的標準發展。”
如今,生態已成為泉州的一張嶄新“名片”,每年吸引數十萬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黃少萍表示,“以創建國家生態市為契機,泉州正全力打造泉州經濟升級版、改革創新示范區、生態宜居幸福城,在通往幸福的生態文明發展道路上步履堅定。”(記者 孫虹 曾福志)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