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銘(左一)教花燈愛好者制作花燈。(楊銘 供圖)
【核心提示】
他情迷花燈,因幼時愛好自學成才,1978年至今做了無數盞花燈;他在“第四屆泉州海絲文化節海峽兩岸元宵花燈電視大獎賽”上,以一盞“金雞報福”花燈獲得泉州元宵“燈王”稱號;如今,他致力于將這門傳統技藝傳授給更多熱愛它的人。他就是泉州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花燈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統花燈的創新者——楊銘。
□記者 謝宜萱
自學扎花燈 苦練出絕技
泉州人楊銘今年55歲,他并不是職業的花燈手工藝人,也從未得到過哪個老師傅的真傳。“小時候,玩具匱乏,花燈陪伴了我整個童年。”楊銘回憶,那時,母親教他自己扎花燈當玩具玩,從拿在手中的飛機燈,到提在手里的繡球燈,再到拖著在地上走的白兔望月燈、大象燈,他都做過。做著做著,他就對花燈癡迷了。
于是,他常常在課余時間找來大量資料潛心琢磨,自學傳統花燈的制作手藝。參加工作后,他仍熱衷于花燈制作。他收集來雜志上自認為有用的圖片,就連逛街時也常在腦子里把看到的東西轉化為花燈的形象。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做的花燈開始得到身邊人的認可,后來每年都被邀請參加泉州元宵燈展。1997年,他制作的10多盞花燈竟有三分之二獲獎,這在燈展史上實屬罕見。
注重創新構思 作品好評如潮
今年,在泉州商城廣場元宵燈展上,一盞羊造型花燈和一盞近4米高的華表造型花燈,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它們正是出自楊銘之手。在他看來,創新是花燈藝術的生命力,因此每年創作時,他都非常注重構思上的創新。
1997年泉州元宵燈展正是香港回歸前夕,他的“母子情”花燈以溫順中性的鹿為題材,用母鹿與小鹿之間的脈脈親情暗寓香港回歸祖國的懷抱,其創意出類拔萃,讓人驚嘆。評獎時,7位評委同時在評獎單上寫下“一等獎”。
當然,最經典的,當屬他2006年創作的那對“金童玉女”花燈。在聲、光、電的巧妙組合下,這對半自動化的花燈可鞠躬道賀,讓游客驚嘆不已。隨著泉州對外文化交流的展開,這對花燈足跡遍布東南亞甚至加拿大,備受國外友人稱贊。
傾囊傳授技藝 傳承花燈文化
如今楊銘已很少再做大型花燈,他以另一種形式表達著對花燈的熱愛。“我覺得我找到了更有意義的事情,就是將這門技藝傳授給更多熱愛它的人。”只要有花燈愛好者上門拜訪,他都毫無保留地將花燈知識傾囊相授。還有一些大學生,讀書之余常結伴到楊銘家做花燈,在面積不大的房間里如饑似渴地汲取著這位花燈藝人的智慧。
前年,有一位美國的教授因為對中國花燈很感興趣,不遠千里專程趕來泉州,找楊銘學習扎花燈。“我教他做了一盞針刺無骨燈,雖然他有點手忙腳亂,但成果還是不錯的。”說到這里,楊銘十分自豪,中國的傳統技藝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更大的影響,這是他一直以來所期盼的。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