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波仙子生塵襪,水上輕盈步微月。”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的“凌波仙子”一語,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水仙的風韻。殊不知,在“古稱佛國,滿街圣人”的泉州,充滿藝術細胞的泉州人運刀雕刻,據形授意,更將水仙的清、淡、雅、香等品質演繹得淋漓盡致。
近日,為弘揚水仙花雕刻這門泉州老手藝,石獅市文體旅游新聞出版局、石獅市婦聯、石獅市和諧社會促進會特意聯合主辦了一場“水仙花雕刻技藝欣賞與體驗活動”,邀請石獅市政府副市長、水仙花雕刻藝術家莊寶玲,手把手傳授水仙花雕刻技藝。
“要刻一盆好的水仙花作品,選好花球很關鍵。”莊寶玲講解道,選水仙花球要注意“觀色、量體、察根、手壓”,表面皮呈紅褐色,質地較軟,部分枯萎的根仍留在莖盤上的花球質量最好。隨后,莊寶玲用刻刀把把枯萎的外鱗莖去除,把水仙球的底部刮干凈,就開始“創作”了。只見其一手持刀,一手握花莖,以整個花球的中線為軸,把白色的鱗片部分一層層剝開,直到露出黃綠色的嫩芽為止。“越到花莖深處,越是要手下留情。”直到最后一層白色鱗片被剝除,黃綠色的嫩芽完整地呈現在眼前。
中間的主花莖刻完,就到了兩邊的小花莖。莊寶玲又十分細致地把嫩芽周圍的白色鱗片去除干凈,再用雕刻刀尖深入嫩芽縫隙,把一簇簇嫩芽分離,“給嫩芽充足的生長空間,這樣的枝葉才會長得更大。”將雕刻好的水仙球創口朝下放在水里浸泡,浸泡一天后,用水將切口粘液沖洗干凈,即可水養。莊寶玲最后強調,水仙雕刻“三分刻,七分養”,一盆真正造型好的水仙盆景必然是邊刻邊養造就出來的,不可能一氣呵成。如要繼續造型,還要再次陸續根據光照、溫度以及花葉的延展性等要求進行雕刻。
據了解,莊寶玲雖政務繁忙,對水仙雕刻藝術的癡迷卻絲毫未減,潛心研究水仙雕刻近30載。為推廣水仙花雕刻技藝,她曾在泉州舉辦過全市性的花展,水仙雕刻作品也多次見諸報紙、雜志。2008年初,結合二十多年教學與實踐經驗,莊寶玲還出版了《水仙花造型藝術》一書,深入淺出介紹水仙雕刻常遇難題的解決辦法。她坦言,水仙雕刻是生活的調節劑,情趣的添加劑,文化的濃縮劑,希望有更多人喜歡這門古老而又新興的傳統藝術,也希望古城僑鄉泉州,能有更多能人志士投入水仙雕刻藝術,將這門藝術向更高層次推廣。
(記者林富榕/文劉巧麗/圖)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