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對2014年的國內外經濟大勢進行了研判,對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了總體安排,明確提出“一定要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我們要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以轉變發展方式的主動、調整經濟結構的主動和改革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
認清形勢,才能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防微慮遠、趨利避害。2014年,我國面臨的形勢依然錯綜復雜,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既有基礎、有條件,也有著諸多不利因素。
從外部環境來看,世界經濟喜憂參半。近一段時間以來,美、歐、日經濟有所好轉,出現了明顯復蘇勢頭,我國外部經濟環境和外需狀況得以改善,這是喜。憂的是復蘇的主要動力是貨幣寬松政策刺激,從美聯儲的量化寬松到日本“安倍經濟學”,走的都是一條曾經導致金融危機的老路,經濟增長疲軟的病根并未消除。如今,美國等主要國家正在對貨幣政策進行調整,變數很大,加上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全球經濟運行跌宕起伏。1月份,美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跌至51.3%,較去年12月份下滑5.2個百分點,創8個月來新低;新興經濟體貨幣大幅貶值,遍及4大洲30多種貨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在各國經濟高度依存和融合的今天,我國經濟不可能不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獨善其身,只有從最壞處考慮,設想各種可能,方能有備無患,爭取主動,贏得最好結果。
從國內看,過去一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比預想要好的結果,經濟增速、居民收入、結構調整、新增就業崗位等都有不錯的表現,這為今年做好各項經濟工作打下了好的基礎。更重要的是,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四個現代化”同步發展蘊藏著巨大的內需潛力,“改革紅利”正在加快釋放。但也要看到,我國正處在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深層次矛盾尚未根本解決,內生動力依然不足,推動物價上漲因素較多,化解產能過剩和地方債務的任務很重,經濟運行中一些不穩定、不確定、不可預知的因素不可低估。今年1月份我國制造業PMI為50.5%,下降0.5個百分點;2月份為50.2%,比1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國制造業雖保持擴張態勢,但下行壓力不小。
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最大的紅利。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必須以改革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把改革創新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當前,要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區別情況,分類推進,抓好牽一發動全身的舉措,力求取得實質性進展。對已經推出的改革舉措,要加強跟蹤了解,及時總結經驗、解決問題,鞏固和發展改革成果。對新啟動的改革舉措或改革試點,要加大組織和協調工作力度,確保取得成效。對需要長期抓落實的項目和任務,要以“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的勁頭,堅持不懈地抓下去。
調整結構是解決國內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的根本舉措,也是提升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抗風險能力的根本途徑。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必須抓住、抓好調整結構這個主攻方向。在需求結構上,努力增強內需拉動經濟的主引擎作用,發揮好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打造新的區域經濟支撐帶,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在產業結構上,堅持進退并舉,優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同時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把過剩產能真正壓下來。
開放與改革相伴而生、相互促進。贏得發展的主動和國際競爭的主動,還必須堅持開放的主動,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要擴大全方位主動開放,從戰略高度推動出口升級和貿易平衡發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以此倒逼深層次改革和結構調整,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經濟日報評論員)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