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制約著中國經濟的良性發展。特別在當前經濟轉型的關鍵時點,處理好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近日,國家頒布了《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未來五年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嚴重產能過剩提出新的目標和要求。從細分的內容分析,《指導意見》根據行業的發展特點,確定了當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八項主要任務。值得一提的是,該意見還提出了硬性任務,擬在2015年年底前再淘汰煉鐵1500萬噸、煉鋼1500萬噸、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平板玻璃2000萬重量箱。
一般來說,產能利用率達到85%以上為合理的水平。若以歐美發達國家的標準分析,則合理的利用率介于79%至83%之間。因此,國內更愿意按照80%的產能利用率作為衡量行業是否存在產生過剩的標準。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和船舶業被國家點名為產能過剩最嚴重的五大行業。根據不完全的數據統計,當前鋼鐵的產能利用率在70%左右;水泥和平板玻璃的產能利用率約在74%上下浮動;而電解鋁和造船業的產能利用率也介于70%至75%的波動區間。可見,上述五大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均在標準線以下。
從產能過剩的劃分類型來看,75%至80%的產能利用率屬于輕度產能過剩階段;70%至75%的產能利用率屬于中度產能過剩階段;而70%以下的產能利用率屬于高度產能過剩階段。若以上述不完全測算的數據分析,被國家點名的五大行業基本屬于中度產能過剩的階段。
其實,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的正常現象,適度的產能過剩或許對經濟的發展更加有利。畢竟在歐美等發達國家中,由于相應的市場機制非常成熟,且在市場的自我調節中并沒有過多的行政干預因素,因此當行業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時,基本可以利用市場自身的功能進行調節,而優勝劣汰是其穩定發展的基本原則。
然而,在中國,出現產能過剩后的結果卻完全相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過往地方的過度干預,從而導致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完全喪失。另外,地方政績與GDP的掛鉤模式更是將地方的過度干預行為發揮至極致。更有趣的是,每當國家頒布一系列的產業振興規劃后,地方更是一窩蜂式地上項目。以前幾年的萬億提振項目為例,當時國家為提振經濟頒布了一系列的產業振興規劃。其中,以鋼鐵、水泥為主的產能過剩行業也在產業振興的范疇。于是,各地方瘋狂爭取項目、隨后陸續上新項目、大項目。在短時間內,相關的行業均出現了井噴式的增長。更有甚者,部分產能嚴重不足的產業竟然在短短一年時間左右成為了產能過剩的產業,這種發展模式在全球看來堪稱一大奇觀。
由于受到國內外需求的不景氣影響,前期井噴式增長的產能大大強化了庫存的壓力。而長期地方的強行干預,最終導致企業的低效率運作。然而,在部分企業不堪重負面臨淘汰之際,地方卻因政績的考核機制通過補貼、政策保護等手段維持了企業的發展。不過,在一個低效率的企業環境下,根本無法解決長期累計下來的弊病,終于對整個經濟產生惡劣的影響。
針對這種以地方為驅動,脫離市場自我調節的發展模式,可以稱為“中國式的產能過剩”。經過近年來盲目式的產能擴張,中國已經為這種片面的發展模式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筆者郭施亮認為,在當下的經濟環境下,中國式產能過剩需要療傷,且必須找準對象,對癥下藥。
自1992年以來,地方政績與GDP掛鉤的考核機制逐步形成。近十年,由于經濟的名義高速增長,國家對地方的考核要求進一步提高。在這種環境下,直接促使地方在GDP上大做文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地方長期的干預因素影響,市場機制基本失效,地方完全憑借自己的意志來完成任務。而這種模式也為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埋下了禍根。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化解中國式產能過剩要做到以下三點。首先,淡化GDP數據,逐步弱化地方政績與GDP掛鉤的考核標準是解決中國式產能過剩的必要前提。另外,必須強化市場機制,突出市場的力量,并以長效機制保證療傷的效果。最后,突出問責,逐步健全長效問責機制,以制約地方的盲目決策行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