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異,癱瘓的父親無人照料,品學兼優的她決定輟學;消息傳來,老師同學極力勸說,讓她猶豫了。
既不舍得離開父親,也不愿意放棄學業,21歲的王琳芳最終做出一個決定:將父親從寧德帶到泉州,邊學習邊照料邊打工,用稚嫩的肩膀為這個家撐起了一片天空。
悉心照顧:打地鋪睡涼席守護父親
11時35分,下課鈴一響,王琳芳匆匆趕往食堂,米飯、青菜、燉罐,各打包了兩份,用自帶的飯盒裝好。她走出校門,步行二十幾分鐘來到東海街道云山社區田源居民小組的一幢四層民房。癱瘓在床的父親王松生正在四樓的一個房間里等她。
這是一個10平方米左右的簡陋居室,一張單人床上躺著王松生,破舊的被單,破舊的被子。床頭放著一部手機,一把剃須刀,一把手電筒,還有一個收音機,“那是怕爸爸白天一個人無聊,特地買來給他解悶的。”旁邊的床頭柜上放著一包拆開的蛋黃派,還有一瓶擰開蓋子的礦泉水,那是王琳芳擔心爸爸手不方便,離開之前幫忙擰開的。
床邊的地上鋪著一張涼席,因為擔心爸爸夜里會有突發情況,王琳芳晚上基本都會守在爸爸旁邊。地方實在太小,涼席一側緊靠單人床,另一側就是墻壁,翻個身就會碰到。“在這里,才覺得很安心。”王琳芳說。
看到記者,王松生努力坐了起來,他的手和腳因長期臥床已嚴重萎縮,關節也有些變形,但手掌和腳掌腫得很大。腳掌還流著膿,在腳底墊著的一件破衣服上留下斑斑點點。
王琳芳將飯菜放在床頭柜上,彎腰將父親腳底墊著的衣服拿掉,換上一條新的,又將床整理了一下,這才坐到床邊。帶回來的湯還有些燙,她舀了一湯匙,放在嘴邊吹了幾下,這才遞進父親的口中……
這一幕,自黎明職業大學開學至今的20多天里,每天都會出現。
艱難抉擇:從準備輟學到帶父親上學
王琳芳是黎明職業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市政專業大三學生。她1992年出生于寧德福安,本來還有一個妹妹,小的時候被送了人。在她很小時,父親就因為痛風結石走路一瘸一拐,起初生活還能自理,五六年前病情惡化后,就基本癱瘓在床。如今,每隔一段時間,父親的雙腳掌就會腫脹,然后流膿,如此反復,發作時整晚都無法入睡。王琳芳告訴記者,這是一種家族遺傳病,父親和三個伯伯都未能幸免,只不過大伯和二伯輕微一些。
王琳芳記得,父母在自己很小時就分開了,當她讀高三時父母辦理了離婚手續。從那時起,照顧父親的擔子就落在了三伯的肩上,但三伯兩年前離世,父親就轉由大伯父和大伯母照顧。今年,大伯父和大伯母去福安城關的兒子家,父親無人照顧,她向當地慈善機構申請資助未果,遂萌生了輟學在家照顧父親的念頭。老師和同學得知消息后,極力勸說。開學的日子越來越近,王琳芳終于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把父親帶到泉州,帶到自己身邊,邊上學邊照顧。
9月中旬,在同學的幫忙下,王琳芳將父親接到了泉州。
辛勤付出:學習顧家之余兼三份工
照顧父親的日子里,并沒讓王琳芳覺得有多苦。在她看來,只是每天的午休時間比其他同學緊張一點而已。“只要早上比別人早起一些,晚上比別人晚睡一會,學習的時間就會有了。”她笑著說。
每天幫父親擦洗身子,一個星期左右,王琳芳還會將父親背到衛生間里幫他洗澡。因為沒錢,遇到下午沒課或者周末時間,她就在租房里自己煮飯,米飯配碗清湯將就著對付一頓。為了多掙點錢,王琳芳發過傳單,當過書店職員,在酒店打工過,最多時一周兼了三份工。
忙碌的學習之余,還要撐起這個家,讓這個瘦弱的女孩難免有些吃不消。“我不后悔,路再艱難也會走下去,因為他是我爸爸,是他給了我生命。”說這話時,王琳芳臉上又綻放出堅強而樂觀的微笑。
學校:將盡最大可能幫助她
對于學校和老師同學的幫助,王琳芳一直充滿感激。
王琳芳表示,班主任和同學們知道她的事情后,經常會過來租房看望他們,聊天,提水,打飯。班里有什么事,也會特別照顧她,比如申請獎學金那天她剛好請假,班長就幫她填了。
學院輔導員陳遠宏告訴記者,王琳芳在學校表現優秀,兩年多來成績都是班級前3名,多次申領到獎學金,還是學校自律會女生部部長。校院領導得知情況后,第一時間前往看望,并為她申請最大幅度的困難補助,還想過幫她募捐,但被她婉拒了。
目前,學校已為她減免學費,校學工部表示將盡最大可能幫助她。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