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海洋牧場,我們就能像趕著成群牛羊到廣闊的草原上放牧那樣放養魚、蝦、貝、藻。”記者從市海洋與漁業局獲悉,惠安縣大港灣人工漁礁項目礁體預制通過階段驗收,該批礁體將于本月底到10月上旬進行安裝投放,投放后將成為我市首個“海洋牧場”。
首個海洋牧場面積8565平方米
近日,惠安縣海洋與漁業局組織召開大港灣人工漁礁礁體預制階段驗收會,對大港灣人工漁礁礁體進行驗收。據悉,此次通過驗收的大港灣人工漁礁礁體共96個,單個礁體由鋼筋混凝土澆筑而成,外觀似建造房子的框架,長寬各3米,高3.9米,重約24噸。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透露,該批礁體將于9月底到10月上旬進行安裝投放,投礁區位于惠安縣崇武鎮青嶼西北側海域,礁區總面積達8565平方米,投放后將成為我市首個“海洋牧場”。
據了解,我市擁有豐富海洋資源,推進海洋牧場這一新型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模式具有優越的先天條件。早在2012年年初,九三學社泉州市委員會就已提議,科學利用海洋資源,建設海洋牧場,發展海洋經濟。
“在‘海洋牧場’里,各類海洋生物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食物鏈。”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介紹,人工魚礁可吸引海洋生物附著,大量的藻類、貝類可以迅速增殖,同時也可滿足魚蝦類的生存需要,自然形成一個食物鏈,有效保護生物的多樣性。試驗證明,1立方米“海洋牧場區”,比一般海區平均每年多增加10公斤漁業資源量。
促進本地海域水產資源恢復
“大港灣人工漁礁項目由農業部下達,計劃總投資200萬元。工程建造礁體96個,分6個礁組,1個礁群。人工漁礁的建設,將為水生生物提供優良的棲息、繁殖、生長場所,對促進海域水產生物資源恢復和增長具有重要意義。”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人士介紹。
“日本的黑潮牧場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海洋牧場,過去他們的大馬哈魚幾乎絕跡,但建成海洋牧場20年后,大馬哈魚產量已猛增到5500噸。”在業內資深專家曾曉起看來,海洋牧場基本解決了局部污染和過度捕撈帶來的資源枯竭、近海養殖引起的病害加劇等問題,同時,對魚類種群資源有巨大的恢復作用,是漁業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
“有了海洋牧場,我們就能像趕著成群牛羊到廣闊的草原上放牧那樣,把海洋中的各類魚聚集在特定海域,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方式,讓魚兒在海洋牧場里無憂無慮地生活、繁殖。”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大港灣漁民陳大伯描繪了未來海洋牧場的場景。在其看來,漁業在經歷了“吃海”、“耕海”后,目前已進入“養海”的巨變階段,而建設海洋牧場,就是漁民“養海”的關鍵之舉。
名詞解釋
“海洋牧場”(Marine Ranching)是指在一定海域內,采用規模化漁業設施和系統化管理體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態環境,將人工放流的經濟海洋生物聚集起來,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對魚、蝦、貝、藻等海洋資源進行有計劃和有目的的海上放養。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