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山遇仙 宰相圓夢
永春百丈巖的中殿廊壁上,刻有仙山圓夢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正是清康熙年間的宰相李光地。
據說,李光地在做宰相前,來到百丈巖,夢見兩個仙翁正坐在懸崖的石頭上對弈,孜孜不倦,連扇子掉到地上都全然不知,光地趕忙拾起,發現扇子上有一首詩:“富貴無心想,功名求不求?開懷且暢飲,騎鶴月宮游。”李光地看了很不解,仙翁回首向光地說:“一生福禍,令嫂盡知!”李光地回去問嫂子,嫂子信口說:“你坐了八抬大轎,更氣派。”不久,李光地果真平步青云,當上了宰相,坐上了八抬大轎。李光地當了宰相后,因政務繁忙,來百丈巖叩謝的心愿終未得償。
奇聞逸事
除了宗教故事和傳說之外,一些與宗教有關的奇聞逸事也十分有趣。
古樟樹“母子相依”
安溪清水巖寺內古樟樹高10余米,主干圍6.6米,樹心中空,圓心直徑近2米,可容納數人窺天。這棵空心樟居然在離地約1.4米的樹體上長出一株子樹,古樹通天,母子相依,蔚為奇觀。
媽祖“黑面”源誠心
泉州先民移居臺灣,往往在泉州天后宮向媽祖求得一小袋香火,保佑海上平安并在客地安居樂業。他們分布在臺灣各地,艱苦創業,都記得天上圣母(媽祖)的香火是從泉州天后宮分香的;有的還親切地稱為“溫陵媽”、“黑面媽”(因泉州分香的媽祖廟創建較早,神像面部都被熏黑了)。今日臺灣媽祖廟的興隆,可以說是他們的發祥地就是泉州天后宮。
“白目佛”越遠越靈
南安鳳山寺供奉神佛之一廣澤尊王,俗姓郭,名忠福。因郭忠福事母至孝,時常自己餓肚子,把飯留給母親吃,十六歲在山上坐化成神。因其十六歲成神,其神像方臉童顏,白眼黑珠,平視遠方,深為海外華僑所信仰,有“白目佛,益外境,越遠求,越顯靈”的說法。
百歲神龜聽經得道
傳說泉州仙公山的荷潭中有兩只百歲神龜,經常到仙公山的仙洞偷聽九仙講經說法,長此以往,漸漸有了靈性,能預知兇吉。神龜后來就長住在仙公山上,再也沒有回到荷潭中,直至坐化。現在到仙公山,還可以看到兩座半圓形的峰巒,酷似兩只神龜在聽仙公講經,模樣十分逗趣。
開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雕像,有學者認為這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敘事詩《摩羅衍那》中那只能騰云駕霧的猴子,它是隨著佛教的傳播來到泉州落戶的。 (陳英杰 攝)
宗教進入泉州時間
究竟從何時開始,各種宗教在泉州這片文化沃土落地生根,并傳承至今,形成多宗教和諧共生的格局?梳理一番宗教在泉州的傳播以及發展歷程便可了然。
佛教在泉州傳播甚早。西晉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為福建第二座佛寺。當時,中國佛教尚處于譯經階段,而延福寺規模宏大,極盛時期有54個支院。
唐代泉州海上交通開始興起,經濟繁榮,佛教文化作為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唐代泉州共建有佛寺45座,著名的有開元寺、東禪寺、焚天寺等。名僧有匡護、懷暉、令言、智亮等。唐、五代、宋、元等時期是泉州佛教最為鼎盛的時期。
道教在泉州傳播有著悠久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活動,其后歷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隱于清源、紫帽等名山,留下了許多史跡。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泉州建造了規模宏大的白云廟(后世改稱元妙觀)。唐代,因為唐朝統治者自認是道家老子的后裔,道教得以迅速發展。明清以后泉州道教逐漸走向世俗化。
唐宋時期,泉州佛、道興盛,寺廟宮觀眾多,氣勢宏偉,建筑藝術精致。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佛、道教寺廟宮觀數以千計。
唐代初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之一。元代是泉州伊斯蘭教鼎盛時期,府治所在地曾建有清真寺七座,直至元末走向衰落。
古基督教,中國稱為景教,于唐貞觀九年(635年)傳入中國,有石刻表明當時可能也曾經傳入泉州。元代,基督教隨元軍從中亞、內蒙古等地東進南下,傳入泉州,后隨元朝的覆滅而湮滅。明末古基督教再度傳入福建,清初被禁。近代基督教則在五口通商后傳入。
摩尼教,舊譯“明教”、“明尊教”等,是伊朗古代宗教之一。摩尼教傳入泉州時間在唐代。
印度教傳入泉州的確切時間未見記載。但從一些石刻遺物和族譜資料看,宋元時期印度教曾在泉州傳播。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