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泉港各類水產品總量10.1萬多噸,產值12.8億元,占大農業總產值的66%。2013年,泉港布局現代漁業,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海洋水產品深加工
泉港優化產業布局,海洋經濟大發展
□商報記者 蘇田田 文/圖
走出傳統漁業格局的延續。泉港區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突破傳統單一的漁業養殖和生產模式,進行多品類深度開發,并結合水鄉漁村等形式所闖出新路子,邁向現代漁業新世界。
聚集產業發展:
“向大海要資源”
后龍鎮上西村村民張開明忙著整理剛打撈上船的各種海魚。做了9年的漁船捕撈和海產品銷售生意的他對記者說,今年生意還不錯,預計海產品銷售能翻一番。
張開明告訴記者,去年他種了近3000條海帶。“海帶都是每年11、12月份開始投入放苗養殖的,直到隔年4、5月份收成。”眼下,又快到了收獲海帶的時節。“按照和村里海帶加工廠簽的購銷合同,估計能賺5萬多元。”
張開明僅是上西村村民熱衷海帶養殖的一個縮影。“村有100多戶海帶種植戶,每年種海帶和收海帶的時候,村里的勞動力全部出動。” 據了解,海帶種植是上西村的傳統產業,經過多年的探索,他們的養殖技術領先,一條苗繩能產海帶150-180斤,比其他地方增產30%以上。同時海帶加工廠的建立,解決了海帶收割、加工、銷售等問題。張開明說,“村里還計劃組織大家到惠安等地租海域種海帶,爭取養殖總面積超千畝,建設泉州市最大的海帶養殖基地。”
不止后龍鎮水產資源極其豐富,整個泉港的漁業養殖都充滿生機。近年來,泉港依托豐富的海洋資源,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主要有牡蠣、縊蟶、青蟹、對蝦、鮑魚、花蛤、紫菜、海帶等,其中鮑魚養殖、吊蠣養殖、淺海養殖和網箱養魚的面積和產量均居泉州首位。2012年,泉港各類水產品總量10.1萬多噸,產值12.8億元,占大農業總產值的66%。
助力產業提升:
一級漁港項目獲批
日前,泉港區誠峰一級漁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得國家農業部批復。該漁港計劃下半年動工,總投資5310萬元,可望在三年內完工。
根據規劃,誠峰一級漁港建設項目擬建設各類漁船碼頭泊位20個,碼頭400米,防波堤990米,攔沙堤748米,護岸130米,開挖港內航道5.4萬立方米,回填陸域10萬立方米,同時配套建設臨時工程、給排水、消防、供電照明、環保工程和助航設施等。漁港建成后,可實現年魚貨卸港量4.54萬噸,港區水域面積達51.2萬平方米,可形成港內避風水域面積30萬平方米以上。
地處泉州北部海域的泉港區由于水深港闊、常年不淤不凍,而被譽為“中國不多、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在發展海洋經濟方面,泉港具有獨特優勢和良好基礎。特別是今年,一級漁港項目的獲批為該區發展海洋經濟注入了新的動力、開拓了新的空間。
去年11月,國務院于日前批準了《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規劃》。這是繼山東、浙江和廣東省之后,國務院批準的第四個試點省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增強海洋意識,發揮海洋優勢,用好海洋資源,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這也是省委九屆五次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任務。這意味著,福建海洋經濟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而海洋產業作為泉港的傳統農業,將在新時期面臨新的機遇。
升級產業模式:
捕養加漁工貿一體化
將原本有限、單一的海產品進行多品類和深度開發以提高產品附加值,成為泉港區從事海產品生產加工的企業們的共識。
金維他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宗強告訴記者,他的公司主要從事紫菜、海帶和燕麥加工。“公司與集美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合作,進行關鍵技術的研究。通過實驗室研究證實,紫菜提取物中含有豐富的海藻花聚糖,添加到谷物中不僅能促進人體對谷物蛋白的吸收,還能增加谷物中的水溶性膳食纖維含量。”
在泉港,像金維他這樣,通過自主創新,發明改進的企業、個人越來越多。近幾年,泉港區加大在對科技創新產業的投入,各項科技激勵政策不斷完善,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11年度,泉港區政府拿出了329萬元重獎2009—2010年度自主創新企業。
泉港區在海洋經濟發展過程中逐漸突破傳統單一的漁業養殖和生產模式,進行多品類深度開發:肖厝惠嶼鮑魚、界山龍眼干、后龍海鴨蛋、山腰瓊脂、利農蔬菜、峰尾鰻魚干品、金維他麥片……2012年,泉港水產品加工產量2770噸,產值1.8億元,已建立一批以福建省金燕海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維他福建食品有限公司等福建省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一批水產品加工企業。
“整合漁業資源要從捕撈優勢向海產品深加工優勢發展,這需要將區域內的相關產業集中起來,抱團經營。”對此,有關人士表示,泉港今后的發展離不開積極企業聯合共進,集中分散力量,從延長漁業產業鏈入手,朝著海產品深加工方向發展,并將產品銷售市場擴展至國內外。
優化產業布局:
水鄉漁村闖出新路子
在泉州最大的海水網箱養殖基地——肖厝,記者發現這個往日以依靠網箱漁業維持生計的地方,海上垂釣、海鮮餐廳、度假酒店等休閑娛樂場所也日漸增多。
正在垂釣的李先生和朋友是從市區來這里垂釣的,他說,“跟朋友在安靜的海面上釣魚,嘗嘗新鮮的海鮮,體驗一下水鄉漁村,別有一番滋味。”經營海鮮大排檔的劉女士告訴記者,來大排檔吃飯的都是泉州周邊的市民,夏天趕上周末,自己的大排檔一天要接待上百人。
將養殖種植業與海洋旅游相結合的做法,無疑是追求海洋經濟效益可持續發展的極佳方式。近年來,以紅星生態園、綠笛、三青、肖厝網箱養魚、惠嶼、樟腳等水鄉漁村為代表的精品化農業綜合體正逐漸發展。靠海吃海,海洋經濟風生水起。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休閑漁業拉動整個水產養殖的產業鏈都得到發展,魚飼料、苗種供應、海鮮餐飲等行業都快速發展,還帶動了就業,每天到養殖區打工的村民就有好幾百人。”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