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集中論述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時強調,要“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而在泉州,發展現代農業、實行規模經營的理念在涉農產業早已深入人心。社員總數超過500戶的超大規模合作社,與科研院所合作進行專業化農業技術研發,通過股權分配明晰產權尋求資本市場融資……泉州的農業產業正沿著一條商業化經營、現代化發展的新思路不斷前行。
發展合作經營
泉州市合作社數量已超1800家
11月中旬,天氣微涼。節氣一到,安溪縣長坑鄉山格村村民陳主義便開始忙碌起來,因為淮山的收獲季節到了。
作為安溪縣山格淮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陳主義告訴記者,合作社今年的淮山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大約6000噸,產值4000多萬元。
陳主義說,自己此前擔任過山格村的村委會主任,深知合作經營、發展規模生產對于建設現代農業的積極意義,于是在2007年發起成立了安溪首家淮山專業合作社,并于2011年成立淮山產業技術研究會。
“在以前,以一畝地算,一家三個勞力得花上20多天掘土、翻土、拌土整田壟,這道工序最為繁重;而現在,在合作社的專業分工之下,所有的工序都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陳主義告訴記者,合作社還發明了PVC管橫式種植法,讓淮山“橫著長”,既簡化生產過程,又可以增加收入,科技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在泉州,通過成立合作社,進行農業生產的專業分工和互相協作的典型不勝枚舉。“數據顯示,去年年底全市經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1286家,帶動農戶23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16.7%;而截至今日,全市的合作社數量已經超過1800家,并有溪南甲魚、舉源茶業等兩家合作社入選全國示范社。”泉州市農業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替換#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