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7時45分,伴隨著一聲悠長的汽笛,重達1.4萬噸的“龐然大物”在5艘大馬力拖輪的組合拖帶下,緩緩駛出泉州船廠2號船塢。
這是泉州船廠為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建造的首個超大型錨碇鋼沉井,外側最大面積約8.4萬平方米。作為廈金大橋承載橋體重量的基礎性關鍵海底構件,該錨碇鋼沉井的完工和順利出塢,標志著廈金大橋工程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也意味著在“福建制造”加持下,“金馬四通”正全面提速。
在泉州船廠建造的廈金大橋工程首個超大型錨碇鋼沉井,重達1.4萬噸,單側最大面積約8.4萬平方米,超過200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之和。(記者許鈸鈸/圖)
超大型錨碇鋼沉井在拖船的“拱衛”下順利出塢(記者許鈸鈸/圖)
年底四個鋼沉井將全部就位
作為銜接廈門本島和廈門新機場的重要通道,廈金大橋(廈門段)工程是兩岸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化交通樞紐配套,總投資約372.7億元。該項目離岸而建,懸索橋主纜的“固定器”——錨碇也設置在海中。
為助力“廈門金門門對門,鷺島浯島橋連橋”美好愿景盡快實現,在“亞洲最大船廠”之一——泉州船廠建造的錨碇鋼沉井采用預制加工工藝,設計長寬高分別為66米、48米、31~45米,施工中它們將沉入海中。抽干內部海水后,將進行鋼筋綁扎及混凝土澆筑施工,成為大橋埋入海中的“樹根”,承受上部結構帶來的負荷,保持橋梁結構穩定。
從錨碇鋼沉井的建造開始,泉州海事局充分發揮海事專業優勢,主動靠前服務指導,組織相關單位召開方案論證和航前協調會,明確職責分工協同,提前加強對進出船廠臨時航道和碼頭前沿水域的巡查,維護通航環境秩序。
目前,首個超大型錨碇鋼沉井順利在泉州船廠出塢,有望本月底浮運到現場定位下沉,計劃今年年底東西錨四個鋼沉井全部就位,為后續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提供保障。
“福建力量”助力“金馬四通”
1979年發表的《告臺灣同胞書》提出兩岸“三通”的倡議,40年后,在兩岸已經實現“通郵、通商、通航”的基礎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岸要應通盡通,提升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新四通”政策主張,指出了“率先實現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的落實步驟。
福建與金門隔海相望,是兩岸直接往來和區域融合的重要樞紐。去年9月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意見》提出,加快推進廈門與金門通電、通氣、通橋;推進福州與馬祖通水、通電、通氣、通橋。
通水方面,自2018年正式通水以來,福建已累計向金門供水超3400萬噸,占金門縣自來水廠日常供水量的73%,有效保障了金門生活生產用水。向馬祖供水方面,福建已完成向馬祖管道供水福州陸上側工程,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已全面啟動。
通電方面,兩岸有關企業、行業協會、專家學者多次就通電議題對接、交流,大陸有關方面已完成相關技術方案。向金門、馬祖通電項目福建側換流站已核準。
通氣方面,福建目前已基本具備LNG罐箱供氣條件。
通橋方面,廈金大橋(廈門段)A1標段海上棧橋已完成超80%,各項施工進展順利,通橋前期技術準備已基本完成。
多位金門、馬祖同胞受訪時認為,“通橋是重中之重,橋通則百通”。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已成為推進“金馬四通”的工作樣板。如今,在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福建制造”助力廈金大橋迎新進展,將繼續為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貢獻“福建力量”。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