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泉州市觀鳥學會獲悉,近期泉州記錄到了第387種鳥類:綠背鸕鶿。
綠背鸕鶿 (吳福星 攝)
當日,研究監測團隊在晉江區域、圍頭灣、小嶝島等處調查鳥類和中華白海豚時,發現在小白嶼旁邊的礁石上站著一只鸕鶿。監測員及志愿者吳福星、趙翔宇及時記錄拍攝后,通過照片和望遠鏡觀察,同時通過系統比對確認為綠背鸕鶿。目前泉州市鳥類名錄的鰹鳥目鸕鶿科里就只有普通鸕鶿和海鸕鶿,它的出現為我市新增第三種鰹鳥目鸕鶿科記錄,正式錄入“泉州市鳥類名錄”第387種鳥類。
綠背鸕鶿,一般指斑頭鸕鶿,又名綠鸕鶿,是鰹鳥目鸕鶿科鸕鶿屬的鳥類,體長80—84厘米,似普通鸕鶿但兩翼及背部具偏綠色光澤。繁殖期成鳥的頭、頸具綠色光澤,嘴基裸露皮膚呈黃色,虹膜綠色,嘴黃褐色,腳黑色。頭側具稀疏的白色絲狀羽,臉部白色塊斑比普通鸕鶿大,腿也具白色塊斑。綠背鸕鶿為海洋性鳥類,在我國主要繁殖于遼東半島、河北、山東煙臺和青島,冬季遷徙到福建、云南和臺灣等地。喜群集停棲于海中礁石或峭壁上,有時與海鸕鶿混群活動,活動時喜貼近海面低飛,叫聲單調而低沉,主要以魚為食,捕食方式為潛入海中追捕獵物。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