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李碩卿(1908年10月10日—1993年12月30日),字云田,祖籍惠安縣涂寨鎮下樓村,著名國畫家。1928年畢業于上海新華藝術大學。生前歷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國畫研究院創作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福建省文聯常務理事、福建省民盟書畫會主席、閩海墨會會長、華僑大學藝術系主任、泉州畫院名譽院長等職。
李碩卿
每年春天,李碩卿門前的紫藤花如瀑布傾瀉而下,如夢如幻,宛如他的畫作一般引人入勝。
在這片花海的陪伴下,這位出身寒門的畫家創作出了一幅幅經典傳世之作,其中,有多幅作品被當成國寶收藏在中國美術學院等處。他最擅長創作的題材是山水,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筆下熠熠生輝。作為泉州本土畫家,他創作出了《泉州八景》《破金雞灌晉南》等畫作,為推介泉州不遺余力。
作品《刺桐春曉》
作品《征服世界第一峰》
天才少年出寒門
苦學繪畫多不易
1908年10月10日,李碩卿出生在泉州城內,少時家境貧寒,隨父種菜、賣菜。4歲時,李碩卿曾生過一場重病,昏迷不醒。絕望中,父母已為小碩卿準備后事,不承想天不滅大才,被放置于菜園邊角草棚里的李碩卿半夜里居然哭出了聲,這才有了他后面的精彩人生。
李碩卿從小就展現出了卓越的繪畫天賦,9歲時便能將孔門七十二賢人像畫得栩栩如生。初中畢業后進溪亭美術師范學校學習,不久父親病逝,他在泉州古城內自立畫室,半工半讀,賣畫為生。1927年秋,他以嫻熟畫技考取上海新華藝術??茖W校(1928年改稱為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跳級插入西畫班三年級。他刻苦自勵,才華出眾,先學西洋油畫,兼修國畫,博得該校國畫大師潘天壽、王個簃的賞識和精心培養。他沒有辜負師長的教誨和期望,奮力進取,鍥而不舍,僅用一年工夫,就以優異成績完成三年學業。
在完成學業后,李碩卿輾轉多地教書育人,曾在泉州、廈門等地中學任美術教師,擔任海疆專科學校教授。他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以中國畫技法為本,輔以西洋畫的光色等技巧,融中西畫于一爐,從而形成雄健而秀逸,蘊含千情于其中,不溢一縷于外表的獨特繪畫風格。
任華僑大學藝術系主任時,李碩卿(中)在為學生授課。
寫實國畫《惠女水庫》
記錄宏大建設場景
1956年,李碩卿由泉州一中調入泉州工藝美術公司,擔任美術指導,他自行設計的革新竹編工藝作品,是全國首創的創新藝術形式。他借鑒傳統中國竹編技法,并結合現代美學思想,創造出獨具匠心的作品。其中,仿銅脫胎漆塑和仿紫銅陶瓷器等作品,不僅在國內展出,還在世界各國展覽中亮相。這些作品展示了李碩卿對傳統工藝的珍視與創新的勇氣,彰顯了他對藝術的追求和創造力。
同年,福建鷹廈鐵路正在建設,李碩卿從來舟步行到邵武,走工地,住工房,深入鷹廈鐵路工地體驗生活,整整半個月,寫生200多幅,易13稿。采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繪成大型的中國畫《移山填谷》,畫面寬2米,長6米,展現了轟轟烈烈的建設場面,意境開闊,氣勢磅礴,正如當時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蔡若虹所說:“這(指《移山填谷》)是中國畫新生的標志。”
作品《移山填谷》
1958年,他與陳大業、陳書濤,深入惠女水庫開挖工程,歷時近三個月,合作而成《惠女水庫》。這幅畫再現了惠女不畏艱險、開挖水庫的宏大場景,“惠女精神”正是因惠女水庫而來。
1958年夏、1959年春,這兩幅畫作相繼被選送莫斯科參加“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展覽”,引起國際轟動。后來,《惠女水庫》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館,《移山填谷》被收藏于國家美術館。著名美術評論家王朝聞稱《移山填谷》畫作是“具有劃時代意義,震撼中國畫壇的佳作”。
1993年12月,李碩卿去世。臨終前,捐獻人民幣10萬元,作為李碩卿美術基金會經費。他的事跡被收錄在《中國名人大詞典·當代人物卷》《中國當代名人錄》《現代國畫家百人傳》。1995年,泉州書畫界成立李碩卿國畫研究會,以紀念他的藝術成就和貢獻。
作品《造船》
追求獨特藝術之道
傳統與創新相結合
李碩卿的藝術探索深受潘天壽和劉海粟的影響,他吸收了二者的藝術精髓,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融入了油畫的造型語言,使傳統的中國畫更加真實而生動地反映現實生活。他曾積極踐行劉海粟的主張,推崇中西繪畫相融合的理念。
李碩卿最為擅長的創作題材是山水,他熱愛寫生,多次游歷名山勝地,創作了許多杰出的山水作品。這些作品以細膩精致的筆觸和飽滿的色彩,生動地再現了壯麗景色和獨特韻味。觀者仿佛置身于山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宏偉。
1960年開始,李碩卿游覽黃山、雁蕩山、峨眉山、太姥山、武夷山、泰山、廬山等風景名勝,視野大開,祖國美麗的大自然風光在他筆下生輝。
1960年,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福建三畫家李碩卿、陳子谷、李耕國畫展覽,分別在福州、上海、北京展出。南京國畫院和福建美術家協會分別為李碩卿舉辦黃山、太姥山的寫生創作畫展。
李碩卿的藝術作品被珍藏在各大機構和個人收藏中,懸掛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的《武夷風光》,珍藏在中南海的國畫《山水》和收藏在中國美術館的6幅作品,都是李碩卿的稀世杰作。他的《移山填谷》《破金雞灌晉南》《烏龍江上的早晨》以及長達2.8米的《武夷春光》等幾幅作品被作為國寶收藏,這些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藝術本身的精湛與獨特,更體現了李碩卿對藝術事業的投入與奉獻。1992年6月,臺灣藝術家出版社出版《李碩卿書畫集》。
作為一位藝術家,李碩卿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尋求平衡,追求深度與廣度的藝術之道。他注重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同時又不斷進行藝術實驗和創新,使自己的藝術創作真實而有力地呈現在觀眾面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中國山水畫的博大精深,又融入了現代審美觀念,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藝術感染力。
李碩卿以其傳統與創新相融的藝術之道,展現了中國畫和工藝美術的獨特魅力。他的作品在傳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追求藝術的創新和突破,為中國藝術界作出了重要貢獻。通過了解和欣賞李碩卿的作品,我們能夠深入體驗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魅力,進一步拓展自己對藝術的理解和感悟。
作品《清源集錦》
創作《泉州八景》圖
推介古城絕美風光
作為土生土長的泉州畫家,李碩卿為泉州留下了厚重的印記,他創作的《泉州八景》讓更多人了解到了泉州這座城市的文化魅力。他的女婿鄭祖庵說,20世紀50年代初,李碩卿到杭州、上海、南京等地寫生,看到各地都有對應的名勝八景,觸景生情,覺得泉州也應該有自己的八景。回到泉州后,李碩卿每個周末都踩著自行車外出寫生,踏遍了泉州大小景區,畫出了《小山叢竹》《雙塔凌空》《筍江月色》《東湖荷香》《鳳山春曉》《清真夕照》《玉毬風動》《崇福晚鐘》等自己心目中的泉州八景,《泉州八景》讓很多人看到泉州這座古城的絕美風光,引起了很大共鳴。
李碩卿1961年創作的《破金雞灌晉南》則展現了泉州49個村、近萬名群眾,自金雞橋下動工,挖掘長達11.5公里渠道的場景。1962年,郭沫若為此撰書150余字的《金雞水利工程記》書法作品,給予盛贊。
李碩卿不僅畫泉州,也極力推介泉州。鄭祖庵回憶,1978年8月,中國畫院請李碩卿等全國30多位知名畫家到北京創作,在討論全國山水名勝時,李碩卿一句“天下名山多,清源居第一”脫口而出,推介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巖景區。據說,此語意外引來了劉海粟、華君武、沈柔堅等名家到老君巖寫生創作,大大提高了清源山的知名度。
作品《紫藤》
李碩卿的一生,創作了無數的佳作名畫,身邊的朋友圈也都是那個時代的頂級名家,豐子愷就曾多次到泉州探訪。李碩卿的二兒子,根雕藝術家李崇正回憶,父親一生喜歡花卉,尤其喜歡紫藤和梅花。1948年,李碩卿的好友豐子愷來泉州瞻拜恩師弘一法師靈塔,知道李碩卿喜梅,特地從杭州帶來一株梅苗,親手植于李碩卿“雪廬”畫室前,可惜的是,在李碩卿去世那年,那棵梅花也得了白蟻病追隨而去。
按理說,靠著字畫過上富裕日子不成問題。但是,李碩卿一生卻以簡樸出了名。在鄭祖庵的記憶里,晚年的岳父,最喜歡的食物是稀飯、咸菜和香蕉。每逢岳父生日,鄭祖庵第一件事就是買上一大串小米蕉送去,“每次都能博得老人家的歡心”。
李崇正說,一生鐘情紫藤的父親,70年前曾在其故居門前種下一棵紫藤。每年春天,紫藤花如瀑布般傾瀉而下,將小巷點綴得如夢如幻,父親平日里就多以畫紫藤練筆。“他一生畫過的紫藤無數,單小品畫就有3200多幅。”光陰流轉,那片美麗花海陪伴了李碩卿大半生,激發了他無盡的創作靈感,滋養出了一幅幅經典傳世之作,也見證了李碩卿傳奇的一生。
時光漸遠,先生已逝。而他種下的紫藤卻愈加繁茂,愉悅著一撥又一撥的賞花人;他的畫作,風采不減,滋養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奮斗者。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