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霞福村黨支部書記朱章愿的帶領下,小編看到了“三樓”的真面目。遠遠看去,和很多破敗的“番仔樓”不同,這棟房屋左右對稱,不僅結構完整且清新雅致。穿過石頭和紅磚砌成的圍墻,進入院子內,干干凈凈,花圃內還栽種著芥菜、茄子等蔬菜。
朱章愿告訴小編,這棟房屋是菲律賓華僑朱纓禁和朱纓堅兩兄弟在1965年建造的。如今,兄弟倆的后人都在菲律賓、中國香港等地,為防止房屋長期無人居住自然損壞,村里協調了76歲的朱祖愛老人前來打理。
霞福村兩委朱雄星介紹,這棟房屋占地700多平方米,都是水泥框架結構,整棟樓共有26間房屋,一層12間、二層8間、三層6間。
走進房屋內,立馬就能感覺到這棟老房子濃濃的時代氣息。一上二樓,便可在樓梯看到客廳的隔斷上有一幅紅軍長征彩畫圖,圖的左上角寫有紅字“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而隔斷的另一面則是“祖國萬歲”圖,圖中一輪紅日在蒼翠的松濤中升起。整棟樓還有不少以“錦繡山河”“農民春耕”“大豐收”“大建設”為主題的墻畫,甚至樓梯上也有紅星裝飾。不僅如此,有兩個房間內還有“敬祝毛主席萬壽無疆”“永遠忠于毛主席”的鏡框。這些具有時代氣息的老物件,和房間內成套的閩南紅眠床、傳統梳妝臺、桌子、柜子、鏡架等老家私,相互浸潤,珍藏著那些不曾遠去的舊時光。
在感受到房屋的獨特氛圍后,記者很快就被房屋內各種雕梁畫棟和建筑細節所震撼。整棟房屋工藝多樣,不僅有彩畫圖,還有各種石雕、磚畫、拼磚,而二樓三樓陽臺石欄桿的接縫處,還打上“U”凹槽,再以融化的鐵汁澆筑入內,確保牢固,工藝讓人驚嘆。
“現在我們看到房頂的這些灰塑,不是石膏做成的,都是用牡蠣殼燒成灰后,活上水和其他材料,由人工雕塑而成,然后再上色的,現在很難找到會這工藝的人了。”村兩委朱輝躍說。
“這棟房子的細節非常講究,都是由人工手工完成的。”這棟房屋建設時,朱祖愛還曾當“小工”領過“工分”。
“這棟房子建設的時候,目前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基本都來當過‘小工’。”朱章愿介紹,朱纓禁和朱纓堅兩兄弟,因父親朱圓目到菲律賓討生活,他們自然而然也到了菲律賓經商。在菲律賓經營的雜貨店和布行日漸興旺后,母親李貼娟希望兄弟兩在家鄉蓋一座房屋,撐起家族的臉面,也方便日后回鄉居住。母親的提議,兄弟兩欣然同意。
當時,家中只有朱纓堅18歲的二兒子朱金土正在泉州一中念高中,蓋房子的重擔就這樣落在這個少年頭上。很快!大伯和父親從菲律賓寄來了建筑圖紙,并匯來了近16萬元。朱金土拿著外匯券買水泥、買鋼筋、買瓷磚,并找到了惠安建筑公司來承建。為了讓村里的親堂們能多一份營收,朱金土還按照大伯和父親的意思,要求建筑公司除了提供設計師和技術外,所有的“小工”都必須用霞福本村村民。
“當時村中的200多名青壯年,分工成5個小組輪流出工,每人每工(天)1.2元。”霞福村村民朱瑞鴻老人回憶,當時13歲的他也到現場當幫工。讓他印象最深的是,為了鋼筋和水泥可以粘合得更為牢固,房子用的每一根鋼筋,都要先人工在沙堆中打磨到光滑锃亮。
如今,雖經世事變遷,曾經帶著思鄉之情的海外游子們或回到夢中故鄉,或永遠客居海外,但是不論他們在何處,具有鄉情鄉愁的“三樓”讓他們的情感有了更美好的寄托。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128966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