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臺僑新生代,是指港澳臺同胞及華僑的后裔,及改革開放后通過各種渠道出國出境定居的新移民和新僑民。隨著海外華人華僑社會的“新老交替”和新時代僑情變化,海外華裔新生代正逐漸成為我國海外僑務工作的重要對象。今年,南安市委、市政協將“加強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交流”確定為2020年重點專題協商課題。
在10月9日召開的南安市委、市政協專題協商會上,市政協課題組匯報調研成果,從致力構建港澳臺僑新生代工作機制、不斷增強港澳臺僑新生代的向心力、積極鼓勵港澳臺僑新生代創業發展、努力拓寬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渠道等四大方面提出12條建議措施。
據最新的僑情普查顯示,南安現有華僑華人230萬人(不包括港澳臺同胞175萬人),分布在世界45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大多定居在東南亞、歐洲,尤以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為主要僑居國。
自“加強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交流”確定為2020年重點專題協商課題以來,市政協充分立足自身職能,成立了調研協商組,召開了4次專題協商座談會,深入華僑集中鄉鎮、宗教場所、僑辦學校、港澳臺僑企業開展實地調研協商,并到兄弟縣市考察學習成功經驗,廣泛征求各方意見建議。
調研組認為:
近年來,南安市僑務部門積極通過各種途徑、多種平臺,創新探索新方法,開展生動有效的聯誼,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交流得到進一步強化。自2006年以來,南安共舉辦40期海外華裔青少年夏(冬)令營活動,共計1542名來自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師生參加活動,增進了海外華裔青少年對祖(籍)國的認同和歸屬感。同時,從2012年開始,直接組織或協助組織11批次302名南安市青少年師生赴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日本和臺灣地區開展華文教育交流或青少年交流活動,有效提升青少年雙向交流成效,深化了青少年之間的感情。通過連續舉辦鄭成功文化節、鄭成功主題紀念活動、鳳山文化旅游節等活動,積極搭建平臺載體,促進交流,增進情誼,推動港澳臺僑與南安市文體交流常態化。
此外,南安重視聯絡平臺搭建。引導建設好香港南安公會、澳門南安同鄉會、臺北南安同鄉會、臺南市南安商會及海外南安籍社團上百個,與此同時,在南安市設立市臺屬臺胞聯誼會、市臺資企業協會等組織,加強與港澳臺僑的溝通聯絡。創新新生代活動平臺建設。從2003年舉辦首屆“世界南安青年聯誼大會”(以下簡稱‘世青會’)以來,目前已順利召開了九屆“世界南安青年聯誼大會”,進一步增強世界南安青年凝聚力。
從投資來源地看,港澳臺地區的投資在外商投資中占絕對優勢,2016-2019年港澳臺地區合同外資占比分別為99.5%、98.5%、93.75%、99.2%,可見,港澳臺地區仍是南安市外資投資主要來源地。
調研組認為:
和老一輩華僑華人相比,新生代華僑華人從小在海外長大,已逐步融入僑居國的主流社會,目前,存在港澳臺僑新生代“根親”意識日漸淡漠、傳統文化優勢對新生代的吸引力有所減弱、新生代參與南安市經濟社會建設熱情不高、平臺功能作用發揮不足等問題。
為此,調研組聚焦重點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從致力構建港澳臺僑新生代工作機制、不斷增強港澳臺僑新生代的向心力、積極鼓勵港澳臺僑新生代創業發展、努力拓寬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渠道等四大方面提出12條建議措施。
以思想引領為先導,致力構建工作機制
建議1:站位要高。各級要清醒認識南安市在港澳臺僑尤其是臺灣同胞聯誼聯系工作中的重要位置,自覺把加強港澳臺僑,尤其是新生代凝聚人心的工作提高到事關“一國兩制”行穩致遠,事關祖國統一大業,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進行認識和部署,把爭取港澳臺僑新生代人心的工作作為一項深層次、基礎性、戰略性的任務,長期不懈加以推動落實。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引領,廣泛凝聚港澳臺新生代人士的愛國共識,增進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
建議2:要建立大統戰工作協調機制。進一步明確市委統戰部牽頭協調地位,統籌全市港澳臺僑服務工作。探索建立“僑務工作聯動機制”,改變由原來的僑務部門自己做僑務工作,向以僑務部門為主,依靠社會力量共同做好僑務工作轉變,形成強大工作合力,努力營造有利于港澳臺僑工作的輿論環境,讓更多港澳臺僑新生代形成關注祖國、關注家鄉的向心力。建立港澳臺僑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進行會商。
建議3:要注重頂層設計。加強新生代聯系交流工作的計劃性,組織編制遠期和近期的工作規劃,加強總體謀劃,圍繞目標任務,明確責任分工、優勢互補、協調聯動,做到目標明確、舉措有力,富有針對性、實效性。要利用“十四五”規劃編制之機,出臺新時代南安進一步深化海外聯誼協作機制指導意見和加強南安市港澳臺僑新生代工作實施規劃。
以文化交流為抓手,不斷增強向心力
建議4:要用根深的鄉土文化聚人心。高質量精心謀劃鄭成功文化節、鄭成功主題紀念活動、鳳山文化旅游節等主題活動,采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的方法,提升好祖庭文化影響力、吸引力,使之成為聯系南安港澳臺僑新生代的文化品牌。主動加強與海絲沿線國家、地區的人文交流,有意識地推動包括姓氏文化、族譜文化等祖地文化對外交流研究。堅持以“鄉音、鄉戲、鄉歌、鄉舞”為媒,推動高甲、木偶、南音、閩南民間歌舞等藝術團體常態化、機制化“走出去”,積極傳播南安傳統優秀閩南文化。
建議5:用豐富的文化活動動人心。要立足新生代性格特點和生活背景,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直接面向新生代的活動,進一步豐富聯誼聯系的方式;主動擴大新生代的聯系交往范圍,從以青少年為主的聯系交流逐步向中青年華文教職員工、中青年杰出醫師、中青年領軍企業家、中青年婦女代表等界別聯誼拓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淺入深,逐步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聯誼交流格局。同時,堅持傳統與現代媒介充分結合,講好南安的故事,展示好南安美麗新形象,傳遞好南安新的發展理念,進一步激發南安籍港澳臺僑新生代愛國愛鄉熱情。
建議6:用南安華僑精神暖人心。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于在新時代深入開展學習弘揚和傳承南安華僑精神的決定》,充分發揮華僑精神宣傳弘揚矩陣的作用,講好華僑奮斗史;通過積極編撰華僑史記、華僑名人系列文化叢書,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南安華僑文化精品;重視華僑文物史跡的保護,堅持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打造一系列“鄉夢之旅”文旅品牌,增強華僑文化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積極弘揚港澳臺僑同胞“愛國、愛鄉、愛業、愛儉”精神。
以經貿合作為紐帶,積極鼓勵創業發展
建議7:摸清底子,精心準備。要結合僑情普查,充分運用大數據手段,建立專門的港澳臺僑新生代數據庫,全面掌握了解港澳臺僑新生代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發揮優質人才的作用。同時,立足南安全方位高質量發展超越的目標,精準編制招商引智方案,策劃生成戰略發展項目庫,增強招商引智針對性和有效性。逐步建立和規范港澳臺僑新生代人才培養機制,把影響廣泛、參政議政能力突出的港澳臺僑新生代選擇出來,為港澳臺僑新生代返鄉創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建議8:加強招商引智,推動融合發展。探索建立新型的“以會引客、以親引新、以商(智)引商(智)”戰略平臺,以“新僑集結行動”計劃為抓手,盡快建立有新僑企業、新僑眾創空間、創投基金、新僑創業者等各方面創新創業力量組成新僑創新創業聯盟。要引導、鼓勵“一帶一路”沿線港澳臺僑新生代,參與泛家居等優勢產業合作,加快走出去步伐,實現互利共贏。策劃生成新僑創業園,吸引港澳臺僑新生代回鄉創業。要招商引智相結合,深化人才強市戰略,定期舉辦以新僑為主的沙龍、論壇等活動,進一步涵養海外人才資源,將華僑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人才優勢,為南安發展提供僑智支持,探討組建海外僑團負責人、海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學者、新僑人才、留學生組成的“南僑智庫”,積極服務南安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建議9:注重服務保障,營造創業環境。要創設支持南安港澳臺僑新生代創業發展的環境,通過設立專項基金,搭建平臺,配套制定醫療、教育、社保等保障政策,為新僑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保障,鼓勵港澳臺僑新生代來南就業、創業。積極回應華僑華人關切,加強華僑華人故居、祖厝等的保護,努力留存華僑華人新生代回鄉尋根認祖的標記。要認真做好僑資企業服務工作,關心僑資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引導、鼓勵港澳臺僑新生代增強投資信心。
以平臺建設為載體,努力拓寬聯系渠道
建議10:要進一步搭建好聯誼聯絡的網絡平臺。要立足新生代特點,積極探索建立“互聯網+僑務”新機制,加快建設集華僑華人文獻信息資源和高效服務為一體,功能完善的大僑務服務平臺,實現線上實時聯絡互通,“一窗辦理、集成服務、一次辦結”的政務服務模式。要結合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加強港澳臺僑服務機構和隊伍建設,培養一支素質高、外事工作能力強的工作隊伍,進一步提升港澳臺僑新生代聯系交流的有效性。同時,要充分運用好僑聯這個服務平臺,加強聯誼聯絡,引導僑界人士發揮優勢,共同推進新時代僑務工作創新發展。
建議11:要進一步培植好港澳臺僑社團聯誼聯系平臺。要高度重視南安市港澳臺僑社團建設,加強與海外社團領袖溝通交流。注重發現和培養新生代精英,及時吸納到領導層,實現老中青三結合,推進社團發展。要引導和鼓勵留學生主動參與當地華僑華人社團組織和活動,加強同齡人做同齡人工作,增強新生代聯系交流的針對性。要進一步密切與港澳臺僑社團、老僑領、老華僑及其國內親屬的聯系,充分發揮他們的示范作用,引導港澳臺僑新生代“常回家看看”,增強凝聚力。
建議12:要進一步發揮好世界南安青年聯誼大會活動平臺作用。要圍繞世青會設立初衷,及時檢視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世青會平臺建設,使之成為凝聚海內外南安青年大團結、大融合、大發展的嶄新平臺,使之更貼近新時代南安,助力南安經濟社會新發展,更好發揮新生代聯絡交往中樞作用。要積極探索世青會平臺與青商會平臺有機融合,建立世界南安青年服務中心,創建服務世界南安青年聯系交流的網絡平臺,全面履行世青會日常聯誼交往、政策咨詢服務和日常主題活動職能,打造永不落幕的世界南安青年聯誼大會。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5-22959379 郵箱:admin@qzwhc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