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以為自己回不來了”
今年30歲的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區公安消防支隊三大街中隊戰士劉曉靜從昏迷中醒來,他的腳上包著厚厚的紗布。在事故發生后,他是第一批到達爆炸現場進行救援的消防戰士,在第二次爆炸中受傷暈倒,他醒來后告訴家人,“本來以為自己回不來了”。
劉曉靜是山東青島人,當兵11年。他回憶,在12日23點多,他們中隊突然接到出警通知。他們迅速趕往事發現場。他與5名隊友是第一批趕到現場的救援人員,主要負責拉起警戒線,疏散群眾,他們當時距離爆炸中心約60米。他所在的中隊共有30多名官兵,僅當晚就出動了20多人,分別負責滅火和疏散工作。“到了現場后,看到很多市民,有些受了傷。”他稱,“一到現場就聽見劈里啪啦的燃燒聲,后來是兩聲巨大的爆炸,我不記得間隔的時間了。突然眼前一道光,腦袋嗡的一下,失去了知覺,醒來發現自己在病床上。”
負責他的醫生告訴記者,劉曉靜肚臍部位與臉部均有少許燙傷,背部和骨盆挫傷,且骨盆內嵌入了些許玻璃碎片,目前還需要進一步治療。
救援·醫護
7歲兒子受傷 媽媽無暇探望
在第五大道醫院急診以及骨科的服務臺基本難以看見坐著的護士和醫生,她們都忙碌在病房里和手術室內,分身乏術。“到現在一直沒有回家,我7歲的兒子也受傷了,就住在二層的病房。可是,至今我只在他住院的時候去看了一眼,就一直沒有時間過去。”護士“張曉”告訴記者,自己家中也在爆炸中受災,父母以及7歲的兒子都不同程度受傷。“說不擔心是假的,但知道他已經接受了治療我也放心一些。而且我實在是忙不過來。患者流著血等著我,我不能先去看自己的孩子啊。”
從北京趕到天津做志愿者的吳倩(化名)告訴記者,她從13日早上乘坐高鐵趕到泰達醫院,待了半天之后又轉到了開發區二中做傷者的志愿者。“我一直沒有回家,因為這里的事情沒有忙完,走不開。”吳倩說家人很支持自己的志愿者工作。“每次打電話家人都說讓我安心幫助傷者。看他們這么支持,我也很開心。”
救援·志愿者
尋人啟事貼滿墻壁
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小學和第二中學,志愿者設立了一處尋人點,幫助與家人朋友失聯的居民。在尋人點駐守的兩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們都來自濱海志愿者團隊。“從事發到現在,我們大概在這里接待了十幾人,并做了登記。”一名志愿者告訴記者,已經幫助其中的三人找到了失聯的親人。
此外,安置點內的一處墻壁上也被設置成了“尋人墻”。尋人啟事貼滿了墻壁,其中不僅有事發附近工地工人與居民,還有參與滅火的消防大隊官兵。一位在安置點內休息的工人告訴記者,他就住在距離事發地點不遠的一處工地里。“我們住的工棚是那種簡易房,爆炸時整個房子‘拍’了下來,有些人比較幸運受傷不重,連夜跑了出來,有些被送進了醫院。”這位工人說,目前有個工友一直沒有聯系到,在安置點也沒見到,已經把失聯工友的個人信息交給了志愿者。
早八點 獻血車前排長隊
昨天早上八點多,在濱河道的獻血車前就排滿了前來獻血的人,他們中間有天津本地人,但更多的是從四面八方涌來幫忙的志愿者。剛剛滿18歲的劉勇(化名)即將去上海讀大學,還有10天就去報到的他卻不能安心地離開天津。爆炸之后,他在當天晚上就和家人一起幫忙從爆炸現場運送傷者到醫院,來來回回走了40多趟,聞著刺鼻的空氣,他不斷咳嗽,但是卻沒有停下來。劉勇說,從小到大自己都是暈血的,甚至很少打針。但是這次,他卻愿意為了家鄉受災的傷者來獻血。
在獻血的現場大部分都是年輕人,像周海旺(化名)這樣的中年人并不多。他穿著黑色的長袖上衣,褲子上滿是灰塵。“從爆炸之后出來幫忙還沒有回家換衣服,在安置點幫護士移動傷員的時候衣服上沾上了血。”他今年52歲,卻是第一次獻血。“我之前總是從心里抗拒獻血,但是遇到了這種大事兒,覺得自己有義務來。”(記者 張靜雅 黃曉宇)
1、本網站所登載之內容,不論原創或轉載,皆以傳播傳遞信息為主,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2、本網原創之作品,歡迎有共同心聲者轉載分享,并請注明出處。
※ 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0591-87523908 郵箱:qzc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