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德化前所未有的盛典,一定要把《中國陶瓷——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首發式辦得像過節一樣,辦成一場前所未有的盛會!"10月8日,縣委書記吳深生在郵票首發式籌備工作會議上如是說。
10月20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主辦,福建省郵政公司、泉州市人民政府協辦,泉州市郵政局、德化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陶瓷—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首發式將在德化縣瓷都廣場隆重舉行。
歷經十七載時光的漫長醞釀,《中國陶瓷—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終于面世,成為中國瓷都?德化面向世界的又一張"國家名片"。巍巍戴云山、悠悠浐溪水見證了德化窯瓷器的漫漫"申郵"路,也見證了自1995年德化縣正式提出申報以來,各級領導和社會人士做出的種種努力。
在這個過程中,德化從未中止過夢想。是濃厚文化底蘊筑起的牢固信心,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對"德化精神"的崇高踐行,繾綣不絕的申報信念,以及眾多社會鄉賢、民間力量匯聚起的向心能量,才鑄就了這枚郵票承載的大歷史、大分量、大內涵。
這動情一刻的背后,無數艱苦細致的工作,留下了一份份難以抹去的汗水與辛勞,也濃縮了許許多多心酸與感動,恰似一部詩文的蘊意,盡融會在起承轉合間。
17年,其實是德化于1995年正式提出申報至今的一個重要時間段。事實上,在1995年之前,德化的"申郵"之路就已開啟。
早在1951年10月,郵電部、文化部曾將德化瓷塑"渡江達摩"作為特9《偉大的祖國—--古代文物》的選題之一。這是"偉大祖國"系列郵票中的最后一套,也是該系列郵票中從選題到審批歷經波折、變動最大的一套郵票。但由于當時上級部門顧慮到達摩是佛教著名傳教者,恐引起提倡佛教的錯覺便決定取消,郵票的發行中止于印樣。
誰曾想,這一次擦肩便是60年。
然而,當歷史的清風拂去郵戳上的墨香,千年不熄的德化窯火依然熊熊燃燒著熾熱的夢想,更牽起了德化自籌申報發行郵票的思路。
當"申郵"思路日漸明晰,發行瓷器郵票的工作被逐步納入德化縣委、縣政府工作議程。1995年3月,德化縣開始提出正式申報。縣委、縣政府《關于請求發行<德化瓷>郵票的報告》,向時為福建省郵電管理局正式申報地方題材,要求列為1997年國家特種郵票發行計劃。省郵電管理局以福建地方郵票選題報送國家郵電部。申報材料的報送邁出了德化縣"申郵"的重要一步。
隨后在2001年的縣人民代表大會上,申報德化窯瓷器郵票的發行建議被連續提出。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確定"申郵"工作由時任副縣長蘇興羽總負責,這一決定,將德化縣的"申郵"工作進行細化,落實到人,推進了"申郵"步伐。
2002年7月,德化縣成立了郵票申報工作領導小組。10月份,時任副縣長蘇興羽和市郵政局長李克超在泉州市政府副市長廖小軍的帶領下到北京,向國家郵政局呈送德化窯陶瓷郵票申報材料和匯報申請情況。
在接下來的時間里,"申郵"小組通過借鑒他山之石,繼續完善材料收集、論證和匯編。2003年3月,國家郵政局郵資票品司劉建輝司長在泉州聽取時任縣長楊益民匯報。同月,國家郵政局郵票發行司副司長鄧慧囯到德化縣調研,對德化窯瓷器的申報工作,指出要找準切入點,掌握好發行時間,做好題材方面的論證工作。
經過對"申郵"切入點的再調整、對題材的再論證,"申郵"工作小組進一步完善了申報材料。2004年6月24日,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涂健圻在泉州市委宣傳部領導的協助下,赴北京匯報工作。8月,國家局郵票發行處長兼中國郵票選題咨詢委員會秘書長范云操深入到德化考察。
2005年,在德化縣委、縣政府的委托下,全國人大代表張華安在全國人大十次會議上建議要求發行德化陶瓷郵票。當年7月被列為2006年發行計劃第三次討論稿,但由于多種原因最終未列入發行計劃。
"無論如何都要想方設法在任期內把郵票申報下來!"這是2009年8月26日,許劍文就任德化縣郵政局局長的第一天,時任縣委書記陳全順、縣長李輝躍對他說的一句話,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自我任職以來,經歷了兩任縣委書記、縣長,四任分管副縣長,一直鼓勵我走下來的是歷任領導始終堅定的申報信念和矢志不渝的支持。"許劍文說起來的時候,頗為動情。
時間走到了2010年4月,縣政府分管"申郵"工作的王志安副縣長與"申郵"小組成員幾經波折終于見到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發行司的領導,短短幾分鐘時間里,他們聽到的幾乎是"德化要發行郵票還比較困難","你們要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這樣的話,然而這位領導還是給了他們一些專業的指點,讓原本逐漸心灰意冷的他們又獲得了一線希望。
回來后,德化重新調整"申郵"思路,組織人員著手對陶瓷文化進行深入、全面的溯源和挖掘。
據"申郵"小組成員王金鐳介紹,他們跑遍了天津、上海、南京、重慶、廣東、福建、泉州等地各大博物館,收集其館藏的德化瓷珍品。經過無數個不眠之夜的埋頭趕工,《德化瓷塑特種郵票申報材料》《德化瓷塑館藏珍品》面世了,匯集了各類詳實的申報材料。他們尤覺不夠,又加緊編制了《德化瓷塑發展史》一書,拍攝了宣傳片。
之后,王志安副縣長帶隊攜著這些申報材料再次進京。聽完匯報,發行司領導改變了幾個月前的看法說道:"沒想到你們這么用心,整理出這么翔實的資料,精神可嘉啊!"他對著書上一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何朝宗款披坐觀音足足凝視了好幾分鐘,嘆道:"我原以為你們的瓷器就是一些瓶瓶罐罐,居然有如此精美的藝術品,果真是白如雪,潤如玉,透如絹!"于是指示說:"郵票的發行還需要各方面的影響力,你們還要繼續努力!"
這次北京之行,終于使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發行司的領導對德化窯瓷器有了全新的認識。回想起當時,他們深深地舒了一口氣:"這次總算沒有白走,讓我們再次看到了希望。"
2011年7月底,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金跋到北京就郵票申報工作作進一步溝通,并得到省郵政公司康寧總經理和泉州市郵政局黃志斌局長的鼎力支持,被告知將列入2012年郵票發行計劃。8月份林祖傳副縣長邀請福建省集郵公司林希總經理等人到德化對郵票發行選題等相關工作進行指導。8月24日,《德化瓷塑郵票題材論證會》召開,為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設計專家進駐德化設計瓷塑郵票提供題材方案。
眼見著"申郵"的步伐正一步步地有序邁進,所有的人開始靜等著好消息的來臨。然而,到了2011年9月份,當縣政府已是第四任分管"申郵"工作的林祖傳副縣長與郵政局許劍文局長到北京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進一步溝通"申郵"工作時,卻意外得知2012年郵票發行計劃里沒有德化瓷塑郵票。
"那種瞬間的心冷簡直令人落到了谷底,感覺之前所有的工作都泡湯了。"走在北京的秋天里,他們無暇欣賞美麗的秋景,只是覺得天空暗淡無比,秋風沁涼入骨。
無限失意的"申郵"小組將這一切向縣委書記吳深生、縣長歐陽秋虹匯報。吳書記、歐陽縣長都是這樣告慰他們:"這么艱難,更說明意義重大,我們要更加珍惜前面所做的一切,繼續做好申郵工作!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絕不要松懈和放棄!"歐陽縣長還專門撥出了專項資金支持"申郵"工作。
有了吳書記、歐陽縣長的鼓勁,"申郵"小組重燃信心。市委書記徐鋼、市長黃少萍等領導對德化"申郵"工作也非常重視,并長期給予了充分支持。這些,無疑再一次為"申郵"小組注入了強心劑,他們不斷地用"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這句話鼓舞自己
在今年春節期間的北京懇親聯誼會上,吳書記向眾鄉賢介紹了德化的"申郵"情況,指出了"申郵"路上面臨的種種困難。各位鄉賢紛紛表示要為家鄉的"申郵"工作獻力獻策。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對于鄉賢陳俊卿而言,他深知德化窯火千年不熄的文化底蘊,也深能體會幾十年來申郵步履的艱辛,身處異鄉,他卻挺身而出,毅然地加入到德化的"申郵"隊伍中。
此后,縣委副書記王傳敬與副縣長林祖傳趕赴北京,向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李國華總經理匯報了德化瓷塑郵票申報工作。交談中,大家得知國家每年發行的量十分有限,僅二十幾套,除國家重大政治、經濟、歷史事件等題材外,分配給地方的屈指可數,要從全國兩千多個縣里脫穎而出,難度可想而知,況且要納入今年的發行計劃也已來不及。回來后,德化一方面繼續著"申郵"工作,一方面想方設法尋找突破點。終于,5月份福建省人民政府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中國郵政集團承諾在今后5年內每年發行一套福建題材的郵票,加大海西建設宣傳力度。更可喜的是,福建省今年尚未發行郵票,且在眾多題材當中就屬德化窯瓷器最成熟。
為了搭上這"順風車",德化縣加緊了步伐。6月5日,吳深生書記、歐陽秋虹縣長到泉州市郵政局與黃志斌局長共商郵票申報發行大計。6月25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設計室主任閻炳武、責任編輯干止戈、省集郵公司林希總經理等人到德化召開郵票設計題材會議;6月26日,德化發文請示泉州市人民政府,懇請市政府轉批省人民政府呈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然而,真正的突破點出現在6月底省委孫春蘭書記到德化調研。"申郵"小組提前做了翔實完備的匯報準備,向孫書記做了全面的匯報,得到了省領導的高度重視。6月30日,孫書記在陶瓷郵票申報的匯報材料上作批示,全力支持德化郵票申報工作,還與蘇樹林省長一同親自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溝通協調;省委常委、秘書長葉雙瑜,省委常委、副省長張志南也作了重要批示并多次親自協調溝通,省委常委、副省長張志南還專門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領導進一步溝通,支持德化2012年發行瓷塑郵票。
正是這般天時地利人和,德化的"申郵"工作駛進了快車道。7月3日,省政府就德化瓷塑郵票申報發行事項專題發函給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隨后縣委吳深生書記再上北京匯報工作,懇請批準德化發行郵票。8月31日,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設計室副主任史淵、設計家干止戈等人到德化召開郵票申報發行工作座談會。9月中旬,中國郵政集團公司的主要負責人蒞臨福州開會,縣領導主動趕赴福州,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利用空閑時機向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匯報"申郵"工作,進一步取得支持。9月12日,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長張志南專程趕赴北京與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及國家郵政局溝通德化瓷塑郵票申報發行相關事宜。
至此,德化的郵票發行工作總算到了最后的攻堅時期。9月28日,縣長歐陽秋虹、副縣長林祖傳趕赴北京向國家郵政局和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領導匯報籌備情況。當關于批準增發的正式文件上一字一句都清清楚楚地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時候,所有懸著的心才算落了下來。
德化十七年的"申郵"夢想終于變成了現實!
從2011年7月開始分管"申郵"工作的副縣長林祖傳和"申郵"小組的全體成員親歷了2011年以來"申郵"工作的全過程,談起那一刻,林祖傳激動地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堅持堅韌、天道酬勤,這已是我們從去年9月以來第六次到北京了,我們的努力終于有了最終的成功。申郵成功是天時地利人和,再加上鍥而不舍的精神,缺一不可。"許劍文也笑著說:"走出國家郵政局大門的那一瞬間,覺得眼前一片陽光明媚,感覺真美好!"
有一句話說:"當中國的茶葉喝了,絲綢爛了,抹去塵埃,昔日的中國陶瓷依然燦燦生輝。"
當德化窯瓷器從遠古一路走來,甚至飄洋過海,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主角,她們的奪目光芒照亮了整個歐洲、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并且,這種光芒穿透各個時代,串起了德化陶瓷文化的精神脈絡,更牽引著一輩輩人對其認同和推崇。
而今天,當德化窯瓷器走上特種郵票,在華麗轉身的時候,生命更得以升華。她將穿越時光的溫潤,在此刻,在未來,煉化著這片窯火映紅的天空的所有激情,寫下新的不朽篇章。
走進陶瓷郵票申報工作組成員王金鐳的家中,我們看到其客廳的角落里擺放著一摞摞陶瓷書籍,而在他的書房里,更是滿屋子密密麻麻的陶瓷專著和中外文的歷史資料。他說,通過查找書籍和各國資料,論證德化瓷塑的世界影響力,為德化"申郵"助力,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王金鐳指著那些資料自豪地告訴我們,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時代,興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藝獨特,至今傳承未斷。宋元時代,德化瓷器隨著泉州港海外貿易的發展而暢銷海外,成為"海上絲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德化瓷塑藝術的海外輸出與傳播,繼而影響到了歐洲陶瓷業。在16世紀,德化瓷塑作品風靡整個歐洲。德國奧古斯都大帝下令復制其所藏的1255件德化瓷塑,1708年成功燒制出第一件歐洲瓷器,1710年建立皇家麥森瓷廠。18世紀整個歐洲進入全面仿制德化瓷塑的時代,掀起"中國風"熱潮。
王金鐳手中那疊厚厚的資料還顯示,近年來,德化陶瓷業更加快速發展,被評為"中國百佳產業集群",1996年以來德化縣相繼獲得"中國瓷都"、"中國陶瓷之鄉"、"中國民間(陶瓷)藝術之鄉"和"中國文化旅游大縣"、"全國文明縣城"等稱號。德化瓷塑也廣受世人青睞,德化瓷燒制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德化白瓷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因此,德化瓷塑很早就作為承載信息交流的郵票題材。建國初期的1951年,國家郵電部就曾將故宮珍藏的明代德化瓷塑達摩列入特9《偉大祖國──古代文物》郵票計劃發行;1954年4月28日,葡萄牙在澳門發行的題材為德化瓷塑圣母瑪莉亞"送子觀音"一套三枚;1991年1月18日,臺灣地區郵政部門發行《故宮名壺》套票,第二枚"明?瑩白把壺"為明代德化窯瓷器螭龍壺;2008年摩洛哥為紀念中摩建交50周年發行了世界上第一套絲綢鑲嵌德化瓷塑郵票;2010年德國發行《德國陶瓷制造業300年》紀念郵票,畫面表現的是奧古斯特大帝聽取發明人伯特格匯報"邁森中國白"研發進展過程。
"作為一名德化人、集郵愛好者,深知德化陶瓷文化的影響力,也十分渴望借助郵票這個載體向世界傳播更多德化瓷塑的巨大魅力。"王金鐳語氣迫切。
"17年來,歷任德化縣委縣政府及縣郵政局領導始終堅持《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的申報發行工作,它已經成為德化人民的一個夢想。如今,所有的努力都成現實,意義非凡。"德化縣陶瓷同業公會會長、龍鵬集團董事長蘇建堆激動地說道。
德化縣眾多企業家紛紛表示,郵票的發行,可以為德化經濟發展注入一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吸引全國乃至全球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地方經濟和文化,他們將以郵票發行為契機,將文化注入產品,提升產品檔次,以此作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與此同時,這對德化的陶瓷工藝大師來說也是一件值得自豪的喜事,他們認為,瓷塑具有本土化、個性化、直觀化的特征,能最清晰、最真切地展現地方的魅力,是足以引德化人自豪的文化標志、文化形象。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柯宏榮說:"郵票的發行,可以進一步弘揚瓷都文化,提煉和提升德化人的創業精神與精神境界,還可以整合德化文化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名片,增添德化城市文化亮點。"
對此,德化縣長歐陽秋虹也真切地表示:"郵票包含著歷史地理、地方特色和風土人情,是人們了解歷史、傳承文明、拓展溝通、弘揚地方品牌的一個重要載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為此,我們希望這張郵票能成為一張通行世界的'綠卡',拉近我縣與世界、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成為推動我縣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力量。"
"經多次爭取省、市、縣專家領導及陶瓷工藝大師的討論,基本形成了共識,即以明代德化瓷雕作品為主線的設計方案,在設計選題上重點綜合考慮了宗教、歷史文化、藝術等多種題材。"德化縣博物館館長鄭炯鑫介紹道。
德化窯以明、清時期出產的"中國白"瓷器最為盛名。其以純凈的透明胎體、精湛的雕塑藝術和獨特的白釉風格風靡整個歐洲及世界各地,被國外推崇為"中國瓷器之上品"。尤其是明代藝術大師何朝宗所開創的"何派藝術"轟動世界瓷壇,被譽為"東方藝術的精品",為"天下共寶之",使德化瓷塑藝術登峰造極。世界各大博物館將"何派藝術"作品列為"鎮館之寶",成為衡量收藏中國文物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因此,德化窯瓷器特種郵票圖案所選的瓷器質地確認為'中國白',內容則從人物和器物兩個方面選圖,并且以明代德化瓷塑為重點,選擇最能代表德化瓷塑藝術水平的國家一級文物作品。"鄭炯鑫說。
最終,經選題專家確認,全部采用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據介紹,故宮博物院現收藏德化窯瓷器700多件(其中54件屬于清宮舊藏),其中明代德化窯瓷器200多件,其數量之大、質量之精,在世界上可謂首屈一指,堪稱故宮博物院收藏明代地方窯瓷器的一個亮點。